“你以为我想打你啊,我是为你好。”

预告| 11套原版进口童书,从0岁到国外学校指定读物都包括啦!全都可点读

前阵子我们开团了“毛毛虫”的点读绘本专场,当时特别多朋友求小达人能点读的书。小达人的确也有很多能点读的好书,这次我们把和小达人合作的、中国最大的原本绘本进口商之一,“盖世童书”引进的精品原版绘本集中起来,简直是绘本盛宴! 对自己英文没有信心

小舒说




打孩子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严格但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旧式教育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我很同意作者细细的观点,打孩子的副作用,并不在于“打”(很多父母打孩子其实是“一时失手”的 ),而是父母传达的“态度”。好的亲子关系并不会脆弱到打了一回就无法挽回了,坏的亲子关系“坏”在失去平等尊重,强制镇压,无法得到孩子的认同和理解。

文:细细


现代育儿理论绝大部分都支持“不打不骂”、“正面管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女儿才不到两岁,动不动就乱翻抽屉,在超市乱拿东西,还挠人,我现在不揍她让她长记性,以后她长大就有可能成为熊孩子、挨别人的揍。与其这样,还是我自己动手比较好。”

 

“为什么不能打?真要像狗屁的育儿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爱和自由,那作业也不用写了,书也不用念了,考倒数第一最自由了!等大了他不恨我吗?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似乎也很有道理,对不对?如果打一顿能让孩子放弃执拗、立刻完成当天的作业,如果打一百顿就能让孩子乖巧听话、考上重点大学,打孩子是不是一件回报率很高的事情呢?

 



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小的时候,就是那种父母非常严厉、挨打特别多的孩子。在初三之前,我几乎没有考出过年级前十名,但因为不同科目排名会起伏,我挨过皮带、跪过板凳、被拳打脚踢不计其数,永远、永远活在名次的焦虑中。


我妈最长说的一句话是:”你以为我想打你啊,我是为你好。“


现在再回想小时候学习的动力,似乎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恨”,希望长大了能离父母远一点,能自由自在。

 

我舅舅家的女儿和我同岁。不一样的是我家在城市里,父母都有专业工作,家境小康,她家在城乡结合部,爸爸做小生意,妈妈是家庭妇女,家境一般。我妈小时候经常对我说:“你别生在福中不知福,你看看你的条件,再看看你表妹。”表妹学习不太好,初三毕业就想找工作,后面勉强读到了高三,18岁就去连锁超市当了售货员。

 

小时候受我妈的影响,我常常会觉得表妹太笨,不愿意跟她玩。但表妹从来不介意我的傲慢自大,很愿意来我家。我记得有一次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当时我和表妹大概10岁左右吧,她忽然对我舅舅抱怨说:“谁说你没有打过我,我5岁的时候你喝了酒打过我一次,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舅舅一边吃饭,一边嬉笑着给表妹道歉,嗔怪她挨一次打,恨不得记一辈子。

 

这个对话对当时的我冲击非常大,我惊讶于表妹居然只挨过一次打!而且舅舅还为了那么多年前的事情毫无架子地给她道歉!这种事,在我家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舅舅舅妈都是非常非常淳朴、好脾气的人。表妹学习不好,他们也急,但又总是抱着那种“我们自己没什么本事,孩子上不了大学很正常”的淡然。反而是我妈妈,每次去她家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教育表妹几句,舅舅舅妈顶多在旁边附和几句:“就是,认真听你姑姑的话,多和你姐学。”

 

我和表妹大概都是从15岁的时候开始“早恋”。

 

她的初恋故事很甜,那个男生是从小和表妹一起长大、坐了两年同桌的“青梅竹马”,舅妈还专门请那个男孩子回家吃饭,没有揭穿他们的关系。恋爱一直谈到表妹想去深圳打工,主动提了分手。到现在他们都还是好朋友。

 

而我,从12岁青春期开始和我妈妈爆发严重的冲突,15岁上高中开始主动住校,到了16岁早恋被老师告家长,我妈已经懒得管我,当着老师的面只对我说了三个字:“不要脸。”我从小人际关系就堪忧,从未在朋友中发展出过什么恋爱关系,在恋爱中常常因为闹矛盾而歇斯底里,每一段恋爱结束的时候都一地鸡毛。大学时还曾经因为失恋陷入过严重的自我怀疑,几近抑郁。

 

大学毕业后我通过校招去了北京的一家知名企业,跳过几次槽,但一直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按部就班的凑首付、买房、生小孩、养小孩……是典型的大城市社畜,不敢病,不快乐。

 

表妹在超市里当了几年售货员之后,觉得实在太辛苦,22岁那年自己去了深圳。最开始她找了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然后按照老板的要求开始学简单的office软件,还自学了photoshop,再之后自考、专升本,在接近30岁的时候拿到了本科文凭,然后嫁给了见证彼此进步、从底层工作奋斗到自己成功创业的“绩优股”老公。

 



今年过年回家,我妈对待我的孩子,除了不动手之外,还是和当年对待我如出一辙,比如强迫穿他不愿意穿的衣服、强迫他吃不愿意吃的东西,动辄就扣帽子说:“这孩子被你惯得没大没小。”这个春节又比较特殊,全家在一起呆了一个半月,期间我至少发誓了100次,以后再也不带孩子回老家。

 

讽刺地是,我和孩子爸爸吵架的时候,他曾经伤我最重的一句话就是:“你跟你妈一个样!”

 

因为我家小孩比表妹家的小孩大一些,有时候她会打电话过来询问宝宝的事情,她的开场白常常是:“姐姐你看得书多,懂得多,我啥都不会,生怕把孩子养得不好,再给耽误了。”和当年舅妈说“我们也没啥本事,对孩子要求不高,你们给支支招呗”的那语气,如出一辙。

 

其实表妹在育儿这件事上主动学习的并不多,一般就是问妈妈群、问我、听她婆婆的、听儿科医生的。宝宝在婴儿期的时候她遇到过很多问题,甚至算不上“科学育儿”。但因为大家庭氛围好,人多热闹,孩子带得很轻松。

 

再看我自己,书架有一整层都是育儿书,甚至还读了不少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更别说喂养、疾病等科普内容,但直到现在,我的养育自信心仍然不高,老公常常说:”你太焦虑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切都来源于,我不想悲剧重演。

 

我对打孩子这件事深恶痛绝。并不是因为我认定一巴掌就能把孩子打成心理障碍,或者一巴掌就能毁掉亲子关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深深明白,把暴力作为教育手段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有“顺从、听话”的期待,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了解孩子的动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诉求,他们坚信“现在你恨我,长大你会感谢我。”

 

真正被摧毁的,是孩子的自信,对亲密关系的安全感。

 



前几年,舅舅也曾回忆起他打表妹的那件往事,他说是因为表妹在厂里的小卖部偷了一个泡泡糖,当时他一时冲动打完表妹,自己也难受了很久,后来就解释为“喝多了”。我觉得特别感动地是,表妹小时候虽然常常把这件事拿出来诘问他,但舅舅从来都没有说过:“是因为你偷东西。”导致表妹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忘掉了挨打的原因。(我猜是因为舅舅本能地觉得,那顿打之后表妹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再拿出来说她会很难堪。)

 

舅舅再提起这件事的原委的时候,我早已不再是个小孩了,但还是羡慕地想哭。

 

我讲自己的故事,真的不是为了说表妹嫁了个好老公或者嫁了个有钱人,是人生赢家;也并不是为了说我自己是个Loser。我想说的是,人生是场马拉松,18岁的时候有没有考上一个好大学,只是旅程中的一个站点罢了,远远没有到结局。更何况是小学阶段某一科、某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说到底,人生幸福与否,和学历、财富、地位的关联能有多大呢?

 

大家一定都看到过哈佛大学那个大名鼎鼎的“关于幸福的研究”。

 

1938年,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成人发展的研究,计划用75年时间,跟踪724位男性的一生,记录他们的工作、家庭、健康,观察他们的人生走向。

 

这些男孩第一组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另外一组来自波士顿贫民区的孩子。每两年,研究人员会请他们再做一套关于个人生活的调查问卷,还会继续采访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并为他们做体检。

 

后来,这些年轻人长大了,有的从事底层蓝领工作,有的成为了医生、律师,他们中甚至还出了一位总统——约翰.肯尼迪。有人成了酒鬼,有人患上了精神分裂,有人的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有人向下,总之各自过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当试验数据累积了几万页,研究进入尾声的时候,科学家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返团丨必入款儿童书架,1㎡可收纳100~300本书,可展示封面,可收纳玩具

书香盒子的书架每隔一段时间,就又会收到很多要求返团的留言,基本上都是买过的朋友,用一段时间后想要加购。 它既能装书,又能收纳玩具,体积小却容量大,放在家里好看又不占空间,我想这也是大家喜欢这个书架的原因。 从珀斯到墨尔本,书架一直跟着妞: 这

决定我们人生幸福的,不是钱,也不是名利、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更加幸福和快乐。

 

这个研究也成就了TED的一个经典演讲:

 

http://rrd.me/gzcrF


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清清楚楚地印证了这项研究的结论。

 

在孩子三岁前,我尚能根据育儿理论、心理学知识,做到全然地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所有行为的动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是到了四五岁,到了幼儿园的大班以后,因为孩子逐渐开始有一些学习任务,再加上年龄大一些了,面对人和事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渐渐地,我有强烈的意识要去克服自己的“控制欲”,主动理解孩子的节奏和认知。

 

说实话,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治愈了一部分的自己。

 

我一点都不赞同有些父母说:“我打孩子,是因为如果我现在不教育他,将来社会也会教育他。”

 

实际上父母就两种:一种重视和孩子的关系,即使在教育的过程焦虑,也还是会尽量发挥同理心,爱孩子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立和主见;另一种就是自以为是,打着爱孩子名义,去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实在不行“打一顿解决一切”。

 

也许两种父母都有克制不住“打孩子”的时候,真正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否在意“亲子关系”。

 



回到本文开头的例子,不到两岁的小宝宝乱翻东西,完全是因为好奇心。在家里父母明明可以把抽屉上锁,或者用围栏;在超市里可以通过抱走、转移注意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打一顿,这个年龄的孩子真的能把自己的行为和挨打的结果联系在一起吗?她可能只会恐惧:我妈不爱我。

 

至于学习成绩,每个孩子的天分不同,智商不同,对不同学科开窍的时间也不同,其实父母打骂能起的作用很有限……这一点我想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可以来佐证。

 

智商高的孩子,即使早教期父母水平有限,终归能在学校里通过获得好的成绩来完成自我激励、良性循环;但人格、性格、爱和勇气的培养,父母的作用无可取代,牺牲亲子关系达成的任何教育成果,都得不偿失。


被爱的孩子往往自尊心更强,更容易有进取心。爱≠溺爱,爱≠不管教。我自己的心得是:


1.定规矩要早,因为建立新规则要比改一个旧毛病简单得多。

2.执行规矩时父母要温和而坚定,以身作则一以贯之,孩子自然就会遵守。

满足以上两点,父母孩子之间就少了很多的对抗和冲突。顽劣、屡教不改、缺乏同情心……这样的熊孩子当然存在,但往往是以上两点皆失败的成果。


还是那句话,孩子能够感受到被爱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父母在教育上的一些小错并不一定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一定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但在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在孩子最需要保护的年龄,你却说社会残酷要从小体验……这真的是拿孩子一生的幸福在下注。


小舒说




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上学前还能淡定,读书成绩不理想,就什么育儿初心都忘了。我自己也有过“陪读”的焦虑:


  • 五岁分不清12和15,我急吗?急过


我相信每个父母的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但我们都可以不断进步。好的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好的父母是会反思自己,不断修正自己做法的父母。


相关阅读:

  • 如何做失败的父母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孩子咽喉痛,该不该用抗生素?

“ 小舒答疑为固定栏目,每天推送, 记得收藏哟。 也欢迎大家在本篇文章下面留言, 写下你在育儿道路上的疑问~ ” Q&A  Q  孩子咽喉痛,该不该用抗生素呢?  A  要减少孩子被开滥开抗生素的机会,可以多问医生一句话:是考虑哪种病开这个药呢? 作为父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