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mercial Real Estate网站显示,
目前全澳有125家赛百味门店正在出售,价格从$98,000到$495,000不等。
2016年是1.459亿澳元,到了2017年就减少到了1.281亿澳元。
1965年,17岁的Fred DeLuca刚刚高中毕业,当时年纪不大的他,野心可不小。
在和一位名叫Peter Bush的家庭朋友商量之后,俩人就在美国的Bridgeport Connecticut 开了他们第一家三明治店。
名字叫做Pete's Super Submarine
没想到,俩人做的三明治,非常受到当地人欢迎,三年间,两个开了不少分店。
在1968年的时候,两个人三明治店的名字,改成了Subway。
不同于一般的已经做好的三明治,Subway的三明治,就当着客人的面制作完成。
到了1983年,他们的Subway,已经为了全美第一的三明治店。
于是在1988年的时候,他们在澳洲的珀斯,开了第一家澳洲的赛百味店。
自那之后,赛百味三明治的味道,就在澳洲老铁们的味蕾上,生根发芽啦!
在2017年的时候,赛百味还花费了整整$14.2亿,进行了澳洲店面的全新升级,以及全澳范围的菜品扩大。
就为了和KFC、McDonald和Pizza Hut争夺市场份额!
据估算,两年前赛百味在澳洲就有了$190亿的市值,占据全澳7.4%的快餐市场。
而当时,Subway对于整个市场的估计,也非常乐观。
他们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更关注健康,而除了赛百味以外,其他的快餐店主打的都是快捷便利,并没有将健康考虑进去。
还有一位大哥,每天只吃2个赛百味三明治,最后成功减肥100多公斤…
在所有人眼里,赛百味是健康减肥的新代表。它的市场表现,曾经也非常良好。
在近20年里,美国的《企业家》杂志,评选的“特许经营机构500强里”,赛百味一直都排名前5,大多数时刻都保持在第3的位置,仅次于麦当劳和星巴克。
当时人们都相信:在未来,赛百味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当初的全澳最大、到如今的江河日下,赛百味为啥会越过越不济呢?
首先,三明治都是冷的。这让出门旅游都得喝口热水的华人老铁们,怎么能下得去嘴呀?
冬雨哗哗,冬雨哗哗,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和冷冰冰的三明治之间选谁?自然不言而喻了…
其次,在澳洲,点一个赛百味三明治,实在太考验词汇量了。
第一步:得把面包选出来。是选wheat好呢?还是选Oat好呢?Italian和Italian Herbs的区别是啥?
第二步:得把起司选出来。可Monterey Cheddar放在面前找人跟读,都不见得字正腔圆啊。
第四步:选酱。Light Mayo和Ranch Mayo到底是什么马油?
所以对于华人来说,雅思口语没有个7分,吃顿赛百味仿佛进了考场啊…
赛百味的一位发言人说,“过去10年,澳洲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午餐的选择也发生了改变。”
如今大家更注重健康的饮食,对于各种快餐和垃圾食品都敬而远之了。
本来客流量少了,加盟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但是这时候,
更让加盟商气愤的是,门店装修只能找经过赛百味许可的装修商,而他们的价格
一位加盟商表示,光是装修费就要花掉大约$200,000。
“太贵了,我承担不起,我现在已经负债累累,如果我再从银行借钱,我真的还不起,这生意没法做了,我快崩溃了。”
一位加盟商说,之前公司让他们花$5000买了咖啡机,但是每天连一杯咖啡都卖不出去,后来这咖啡机就成了摆设,钱也打了水漂。
另外,赛百味还向加盟商卖各种高价商品,比如$7一升的洗碗液,而超市里只卖$1。
还有$250一个的温度计,外面的同等商品只要$30。
最让加盟商受不了的是,今年赛百味又搞了一个SubCard App。
加盟商每个月要花$49.90,外加总销售额的1.9%来使用这个APP,一年下来差不多就要花一万刀。
一位加盟商说,“为了这个店,我每周工作50-60个小时,有的时候根本不赚钱。我现在压力非常大。”
同样也是这个原因,澳洲最大的烤鸡连锁店——Nando's最近也官宣:
在Nando's250家注册门店中,55家已经关门了。
连告别都和Nando's过往的风格一样中二搞笑,实在是让人飙泪啊!
今年,Big W由于接连亏损,计划关闭全澳30家门店。
David Jones也因为连年赔钱,光是去年就赔了$7.125亿,所以今年宣布大规模裁员120人。
其中墨尔本总部办公室裁员30人,其他郊区部门裁员90人。
而老对手Myer也由于业绩不佳,股票市值在2015-2019年的5年里蒸发了90%!
今年,Myer也陆续关闭了位于昆州的两家门店,并且会继续缩小经营面积。
澳洲国民银行宣布2020年前裁员6000人,占据全行员工的18%;
澳新银行计划在未来3年,再裁掉1/4的员工(大约8000人);
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有一连串的零售商撑不住澳洲的经济寒冬,
今年7月2日,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Debenhams宣布,
今年5月9日,全球著名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乐施会(Oxfam)澳洲分部宣布,
今年4月5日,位于悉尼的Huggies(好奇)纸尿裤制造厂宣布:由于澳洲的人工成本太高,所以要离开澳洲去亚洲,也许是中国,也许是韩国。
今年3月15日,备受大朋友和小朋友喜爱的美国玩具连锁品牌Build-A-Bear Workshop澳洲分公司宣布进入自愿托管程序。
今年1月31日,澳洲美妆连锁巨头、有“澳洲美妆之王“称呼的Napoleon Perdis进入自愿托管程序。
今年1月25日,澳洲本地标志性运动品牌之一、世界运动压缩装备的领导品牌Skins宣布倒闭。

今年1月15日,拥有25年历史的澳洲本土男士服装Ed Harry宣布进入自愿托管程序。
今年1月9号,知名国际护肤品品牌Crabtree & Evelyn(中文名瑰珀翠)宣布关闭澳洲的所有销售门店,彻底告别澳洲。
以上这些还只是今年的。
如果我们盘点一下过去几年那些或离开澳洲、或彻底倒闭的零售品牌,会发现这个名单更长更恐怖!
其中包括:
澳大利亚著名男装品牌Roger David
澳大利亚著名服饰品牌Sambag
全球服装连锁品牌Esprit
全球最大的玩具连锁品牌Toys R Us
高档巧克力店及咖啡馆Max Brenner
维州最大的连锁零售肉铺Tasman Meat
国际快时尚连锁品牌Top Shop
国际快时尚连锁品牌Gap
澳洲最具代表性的本土轻奢品牌之一Oroton
澳洲女装品牌David Lawrence
澳洲男士衬衣品牌Marcs
童装品牌Pumpkin Patch
电子零售商Dick Smith
家居用品Howards Storage World
鞋类品牌Payless Shoes
五金零售商Masters
每次有零售品牌倒闭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叹:澳洲的零售业,惨啊!
这个结论是澳洲NAB银行近期发布的商业环境指数月度报告给出的。
根据这份针对全澳400家公司的报告显示,尽管联邦大选后澳洲政府降低了个人收入税,澳洲联邦储备银行也接连降息,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
整个7月份,商业信心指数和商业环境指数和6月份相比没什么变化。
报告认为,这说明,澳洲的商业领域已经失去了自2018年初以来的增长势头,而且短期内都没有改善的迹象。
没办法,物价飞升、工资不见涨,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哪还敢任性地买买买呢?
NAB的首席经济学家AlanOster表示,“从未来的发展迹象来看,短期内情况都不会好转。”
“商业活动失去增长势头,通胀水平依然很低,这说明,我们的经济需要进一步的刺激。”
“我们预计,澳联储还将进一步降息,另外政府也需要提供一些财政支持,刺激经济增长。”
只希望政府的刺激手段能够行之有效,否则以后我们想吃鸡、吃三明治,可能都吃不到了…
来源:Sydney Morning Heral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Friends can see what you have Wow'ed in "Discover" > "Top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