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围观北京一平23万学区房的吃瓜群众,如今正在排队看房….

百亿总裁夫人喊穷,拿了开挂剧本却嫌普通:38岁全智贤,你好作!

文 | 王斯葱 From  InsDaily 微信号: instachina 喜报,喜报!你们的小作精千颂伊: 全智贤 终于又有新剧了!   时隔 三年 ,生完 二胎 , 38岁 的她 (二胎、38岁?问号二连) 联手韩国第一打女裴斗娜灭丧尸。   这部号称韩国最爽的电视剧,去年播出第一季后

文 | 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domili


知乎上有一个经典问题:人生的哪一个瞬间让你发现自己是真的穷?



网友答案千万种,但对当爹妈的来说就一种:

开始考虑教育问题,才发现自己是真的穷!


学区差的想换个好学区,学区好的想换个好学校,学校好的天天陪娃内修语数外,外练琴棋画,就怕输在起点低。


从买房换房到武装能力、挖掘潜能、提升智商,下一代的教育按钮只要一启动,那是样样都需要砸钱砸资源砸时间,且极其容易上瘾,根本停不下来。

01


上海官宣了2020幼升小、小升初开始全面实施“公民同招、100%电脑摇号”的政策,又再次击中了家长脆弱敏感的神经。


此前民办先行录取的选项没有了,那些分散各区的未来学霸的爹妈,
原本想凭借娃不错的智力水平,依靠多年坚持不懈陪娃参加各类培训班积累,赢得幼升小竞争优势,现在一切归零。


“公民同招“让公办小学初中的“稳定性”把民办初中优势PK了下去。公办学校不用“摇号”拼运气,这就直接把魔都爹妈推向了新一轮的财力比拼。

现在想要进一所好的小学,逻辑就成了先拼财力,后拼运气:


第一,要有学!区!房!

第二,你要有异于常人的运气,且保证上一轮车牌摇号的时候没用光;


第三,你家的娃还要有内涵和实力。英文张嘴就来,钢琴上手就弹,上台侃侃而谈,不
时还能在面试中爆发出智慧的光芒。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场公民同招的摇号比拼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之前,你可以先民办优质校拼一下智力,搞不成就公立保底,但现在让孩子的教育稳定地迈向卓越,唯一可控的方法就是要在重点公立校(尤其是初中学区)周边买套房!


手里有房,心里不慌。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委,国安证券研究所绘制

在上海,学区重点等级下降一级,房价约降8.7%。学校比较稀疏的松江区学区房也就3万多,但重点校密布的黄埔早就过了10万。而且问题是,你还不一定能抢得到。


所以这套2020版新升学逻辑一出台,上海的老母亲们当夜就着急去看房了,毕竟房价不等人。18年上海“公民同招”政策推出,学区房短期就上涨了10%,直接把魔都学区房最高单价推向了12万。而今年看来,上千万住个80平的小破房,这将不再是梦啊!

不过,每平米12万搁在帝都学区房的眼里,实在是很不够瞧的。过去几年里,帝都学区房峰值存在的意义,那就是用来被刷新的。


早年45万一平变态价虽然已被熄灭,但去年北京西城烂缦胡同一套5.6平米的破旧老平房,
依然卖出了每平23万的价格
。而且,魔都学区房再破也有个顶窗通风有景观,而胡同里18岁高龄的老房压根就不能住人。


图片来源:阿里拍卖网

原本“多校划片”是要控制学区房发育,但反而推升了重点校门口的酱油房源。西城实验二小旁的几栋楼,自从划片政策被划拉进摇号候选,两年间涨了3倍,五十多平米攀升到了千万级。


但这完全阻挡不了家长拼命挤进教育中心地带的强大决心。


我女儿幼儿园班上有个同学,之前家住五环外300平顶层复式,还附带一个全景大阳台。一家子众星拱月的养一个娃,特别挑剔,给孩子吃的菜都是自家催肥种的。上幼儿园吧,一会嫌教室小了,一会嫌走廊采光差。没事就天天跑到园长那里提意见。

等到孩子上小学了,在老母亲的指挥下,举家换房迁入了西城,五六口老老小小的蜗居在一个50多平米近千万的“豪宅”里,再不提面积和采光了。


真正做到了为了鸡娃能屈能伸。


看吧,比起 “十几万水平一般,二十多万眉头不皱,三十多万也有人敢下狠手”还不图居住环境的帝都,
魔都学区房目前给出的简直是良心价
。这和上海教育刻意的分散式布局和民办教育质量刚有很大的关系。

02

他们让我离开纽约。

文 | Snoopy From  Mirror 微申 微信号: MirrorApply 本文记录了作者收到纽约大学清空宿舍的邮件之后感受到的种种变化。是一个只剩下焦虑的春假,如果说每天睁眼的时间有二十个小时,那可能有十七个小时都在焦虑着充满变数的未来。 手机的每一个提示音,都能


投入千万买学区房,家长到底是买啥?


知乎上有个回答特别到位,家长买的是孩子未来的下限,而上不封顶。

有一年我去美国看学校,回来朋友问我美国的教育怎样啊?我说波士顿的教育水平平均很高,他听不明白,我打了比方“波士顿之于美国,类似西城之于北京。”哦,他顿悟了。


西城之于北京,绝对是教育高地。光看看这些中学就知道了,北京四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中、北京八中10%以上的学生可以达到清北分数线,高比例斩获美国哈耶普藤校的offer。每年要不出个顶级学霸,这一年都算白过。


朋友孩子在西城上学,一模考了560分,在西城6500名考生中排到350名左右,但在海淀就可以排到160名,要知道海淀考生超过了12000个。


所以西城之高,高的是平均质量,高的的绝对水平。家长们都相信,就算随便上一个西城的小学,那也是拿到了未来竞争的一张加速卡。




如果教育有一条鄙视链,大概率是东、西二城不瞧海淀的,海淀不看朝阳的,朝阳不看剩下的…



就算这些年,名校分部在房山昌平大兴等区遍地开花,那在家长的眼里,也不能跟老校区相提并论。


曾经有个昌平的朋友,娃刚三岁的时候往房山跑了好几趟看房山昌平大兴房,就是因为听说那边会批量入驻四中、人大附的分部,但最终还是没敢下手。


遍地开花的名校分部,跟本部基本不太有可比性,虽然名气有了,从生源到师资,哪个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啊!新校区买房基本就是在赌,谁家父母能把孩子的教育当赌注啊。


所以西城买房,买得就是教育保底。


像这波魔都家长之中蔓延的学区房焦虑,说到底也是为了能够确定拿到一张四大名校(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交大附中)和八大金刚校的入场券。

之前,上海最牛的名校通过自主招生扶植了一批民办。像每年上中400人里,有110人是华育上来的,家长就鸡娃冲民办。现在民办要开始摇号,中签上好学校很大部分要靠运气,想要上一个靠谱的初中,就只能储备一个好学区。

说到底,买得还是教育保底。


再说上不封顶!之前我以为只有门口是菜场小学的家长才有动力去追学区,后来我才知道,家长对教育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我认识一个家住东城的牛娃,妈妈是教育行业的精英,很舍得对孩子砸教育资源。


她儿子3岁英文诗歌朗诵,4岁钢琴演奏,5岁英语演讲比赛能拿奖。家门口是育翔小学这样的老牌牛小,那就顺理成章在一众老母亲的羡慕中送去读就好了吧,她非想把孩子送进东城的史家…

结局不详,但祝她成功。

03


在美国,无论是中产还是豪门,对娃的教育一拼起,那也都是鸡血满满。


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耶鲁毕业,生活优渥,在纽约住联排别墅。人生够赢家,教育资源不缺的吧。但就是要在曼哈顿最贵的上东区找学区房。
最终她用在亚特兰大够买下泳池豪宅的钱,在公园大道买了间破破烂烂的小公寓。


那种大厅豪华,但内部看上去一副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房子,我曾在纽约朋友的介绍下亲眼见到过。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墙壁发黄…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地板,踩上去就咯吱咯吱的乱响。


但每间客厅,都会摆上几张全纽约最难进学校的学生毕业证,比如Brearley  Spence……甚至还有Collegiate,全国排名最好的学校,来证明这所房子的身价不菲。这种力量,让住叠拼的耶鲁博士也趋之若鹜。

因为薇妮斯蒂·马丁在遍历了一圈上东区学区房后,很绝望且清醒地认识到,在精英的世界里,
“孩子的学校就是老母亲的一切。”



我有一个朋友在外企工作,有一年公司想派她到美国工作。先后给了几个职位,有加州啊,有奥斯丁啊…她都因为国内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就犹豫没去。



后来公司就说你去波士顿吧,她当即二话不说,就让老公把干得好好的工程师工作辞了,一个月内打好铺盖卷带上俩娃奔赴了美国。


波士顿是什么地儿啊,那是美国的教育高地啊。


全球顶尖名校哈佛、MIT辐射出来的闪闪亮的教育光环,直接就覆盖整个波士顿地区。公立私立的优秀中学比比皆是,小学老师拿的可能都是哈佛教育学的毕业证,而且,名校录取率相当可观!!


以哈佛为例,每年他都会从全美最牛的TOP10高中录学生,比如安多佛、埃克塞特啊,都是传统名校基地。但就算是这些牛校,在录取人数上也败给了哈佛旁边一个叫Boston laton的公立校。这所叫Boston laton的学校,每年至少有十几个哈佛录取的学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名校录取讲究多元化而不是只看分数的,另一方面这个Boston laton里面好多都是校友子弟,从学生质量到美国名校选拔“承袭”(这个问题是多元的,不仅仅能用血统智商一概而论。校友对学校的理解和掌握的资源都更丰富)的角度来看,这个学校都是Harvard录取最省心省事的feeder school。


国内的情况而言类似,大学的附属校通常也是牛校,内涵基本是一样的。


当然,
就算在波士顿这块教育高地,也是有学区房优劣之分的
,直接反应到价格上,基本就是优质公立校区房产价格是其他区域的一倍以上。



这也不算特别夸张了,毕竟在西海岸的湾区,好的学区房你想买还未必能买到好吗。在Sunnyvale(乔帮主居住在此的时候读Homestead HS)长期就是卖方市场,一个学区房一夜之间涨个80万美金的事也是有的。


04


我有一个朋友,比较有钱。十来年前娃上小学,就花了200万在北大附小旁边买了一套学区房,初中孩子推优加特长进了101。


三年下来母慈子孝非常和睦,主要原因是双方都比较佛系。到了升高中,老母亲突然就有点鸡血,就想送儿子去101国际部,但真的很难,当时一届就收60人。

然后,她就去参加招生说明会,之前连报考什么的都不大上心。在那次会上,可真是开眼了,那些报101国际部的老母亲真是一个比一个鸡血,家里的娃也很励志,
会说话就说英文,一门外语不够加二外的不少见,学机器人学奥数,没有啥技能傍身少个Intel ISEF大奖的,都不敢随便在家长圈发言



看数百人这阵仗,101国际部她考虑都没再考虑,直接在某民办学校旁边买了房,把儿子送去对门学校读澳洲课程项目,三年后直申澳洲大学,成功避开了中美英一流名校的残酷竞争。

这个高中不弱,但也不算顶尖。所以对她的而言,
学区房也就真的只是为“保底”而已。但有时候可能连底儿也保不住。


再说乔帮主,当年他工程师爸爸虽然为了把他送进好学校而买了学区房,也确实把他送进了Homestead HS,但最终大考也不过是考了外州一个私立学校,类似国内的三本。这就属于保底未遂的,虽然后来他自学成才,去斯坦福给毕业生演讲,但基本上跟学区房没什么关系。

 



更让家长烦心的,就是升学政策年年变,学区房的发挥很不稳定。这也是魔都家长排队看房但迟迟没有出手的原因。


我有个闺蜜,老大刚上幼儿园就准备买学区房。在破旧小区爬楼一天,看了16套,当即就下手买了一套。7月买完,9月学校门口贴出政策,入学要求改成学区内房产超过三年。

特别好,她家娃正好三年后上学,下手特别及时。结果又过了一年,政策改成了必须有北京户口,非京籍连工居都不再录取。非京籍的她顿时就尴尬了…


像这种买房的时候工居还是京籍待遇,买了之后出了三年限定条款,要求北京市户籍。有房也无法入学,学区房的钱也是白花了。


只是很多父母不趟学区房这条路,就总会有一种“我不够努力”的人生遗憾。


就连很多没户籍资格或拼不动学区的人,都跑到周边城市买房了。北京这几年很热门去天津买学区房,于是就有了一个京津老母亲团,活跃在南开这些学区附近,过着以接娃送娃为主题的生活。

05


耶鲁博士薇妮斯蒂·马丁都觉得自己狂追学区的样子实在讽刺,“
在曼哈顿最贵的地方找学区房,就是为了进免费的公立学校
。”但她终究还是选择搬进了曼哈顿公园大道一个地板咯吱响的破旧公寓。


不管怎么说,对父母而言,学区房始终是一张名校“入场券”,只有拿到它才能暂时缓解自己要濒临崩溃的教育焦虑。


我不会说学区房没卵用,学业全凭自身硬这样的鬼话。放眼全世界,优质教育都是一场永恒的资源争夺战。


只不过,学区房的价值并不绝对,对于无数在教育之路上奋战的家庭而言,它也仅仅只是一张最初级的入场券而已。

如果你对娃的预期是哈耶普,那千万的投入真正不值得一提,这顶多是教育“起步价”。没有这样的觉悟,你就没办法面对每年上百万的投入,经历艰难险阻九九八十一难和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甚至可能还要风水大师点化才能杀出重围…


如果你的教育预期是美国前五十的学校,建议就不要围观学区房了,及早走上国际学校路线,或者把眼光投向海外吧,朋友一听我打听学区房,说现在正是囤房好时候,立刻发过来一堆名录…


如果目标是国内一流大学,那确实不要犹豫,马上找学区房规划好培训班,一步一步启动教育升级的宝典吧…


如果你坚持佛系到底,那恭喜,可以开始败家了~
 
有钱没钱,一样上学。孩子天赋异禀你拦不住,孩子另辟蹊径你也拉不回。最终开出什么花,决定权归种子而不是土壤。


所以,
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跟自己的教育焦虑和解,养娃路上能够“自洽”。


祝,好运。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上海市学区房价格的影响机制》
薇妮斯蒂·马丁《我是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
草叔消费升级研究《2020年上海学区房攻略》



本文系授权发布,miki粥(微信:mikizhou99)有俩娃的中年老母亲。教育媒体从业13年,眼光特别挑剔。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教育最好,但能帮你避掉坑。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关注INSIGHT视界
回复关键词【病毒
主页君为你疫情的最新进展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海外内容
千万!千万!千万!
记得【
星标
】或【
置顶
】INSIGHT视界

史上最惨一届留学生?!千辛万苦拿到Offer,能不能去读还不好说….

拉到文末,直接报名参加为2020Fall拿到院校Offer的准美本、美研、美高新生们分别设计的,涵盖offer选择、疫情下入学、学术管理、资源利用、专业规划、在美生活法律等多个“难题”的【2020 Fall入学指导系列公益课】,一次性解决新生们从Offer选择到赴美入读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