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岛隔离,来看看图文并茂的真相

这里的设施还算齐全,除了日常生活必须设施,还有健身器材(虽然很简陋)、电话亭以及紧急情况集合点。这些设施有两个很明显的共同点:
第一,都是固定不动的,而且很难拆卸,包括桌椅板凳水龙头等,甚至空调的转动叶片、冰箱的上面盖子都取消掉了。
虽然自由受了限制,但晚霞依然美丽!
似乎一切都步入正轨,反而醒的早了。
早餐的时候,听说今天又过来了35人,也安排在蓝一区(后来确认他们安置在蓝二区)。虽然只有两天时间,但早期到达蓝一区的居民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态圈,任何新的“物种”进入,都会引起警觉。虽然我们之间都看不清对方的长相,但每个人都有独自的特征,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特征。所以,新来的人很容易被辨别出来。
这些人是搭乘新西兰的航班过来的。
上午送来了拖鞋,下午又送来了短裤、短袖衣,小孩子还有棒球帽。
真的非常感动!
昨天还网传有人抱怨这里的生活条件不好,比监狱还差。我真不知道她们是在哪里蹲的监狱,反正我是没蹲过监狱,所以也无法比较好坏。我只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离大陆一千多公里的岛上,要配备几百号特殊人群的生活、医疗、休闲和娱乐设施,非常不易!
晚餐终于送来了一些水果,听说是草莓。等我去取餐的时候早就被抢空了,也还有几个家庭没拿到水果。我估计有的家庭可能拿了两天的水果,因为我相信工作人员供应的水果应该是有个基本概念的,比如是每个家庭一盒?无从考证。
其实从昨天晚上开始,就出现了“抢饭”的现象:送餐人员刚走,大家就都围了上去,来晚了或等在后面的人只能拿剩下没人要的。唉!没法说什么,只是觉得有点脸红,毕竟还有几个白人也在我们这个蓝一区。他(她)们还真没有表现出那种“抢”的劲头。
每个人都希望拿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这本无可厚非。先不说你要发扬什么风格,但你总得排个队吧?
希望明天会有所改进。
今天的早餐有些推迟,是因为在早餐送来之前,先送了一批零食、饮料、牛奶之类的东西。早上领取食物的场景果然比昨天有了很大改观,有几个人专门在前面提醒大家保持秩序,大家也都能听从劝导。说明我们中国人还是讲规矩的,只是需要时刻提醒或者强制执行,如果不管不问,全靠自觉就比较麻烦了。
上午测体温前,工作人员召集我们开了一个短会,主要是提醒我们在领取食物时候的注意事项。
测体温的时候,医务人员说明天要收集我们的具体信息,以便向雇主开具健康证明。
午餐前又送来了更丰富的食品,甚至包括可乐和薯片。我这个农民出生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又得派一架飞机送这些过来,又要花纳税人多少钱?两个字:感谢!
今天的午餐明显更适合我们这些湖北佬的口味,有炒米饭、家常牛肉、红薯、油炸鸡翅,甚至还提供了两瓶辣椒酱,
我猜测是请岛上的华人做的饭菜。而且在盒饭的包装上也有改进:以前都是用透明饭盒,这样能看到里面,结果就会出现某一种食物被很快拿光。现在用锡箔纸包装,看不到里面,除非你把盖子掀开。不过还是有几个饭盒被人掀开了,希望这只是小孩的行为。
吃完午餐,有位同胞可能是感觉心脏不适,不过很快就被医务人员搀扶着去了医院,应该没有大碍。
看了一下这里的天气预报。
习惯了墨尔本一天四季天气折腾的我,觉得圣诞岛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圣诞岛位于澳洲大陆的西北方向印度洋当中,离澳洲大陆最近距离也有1500公里,反而是跟印尼近在咫尺,但它属于澳大利亚海外领地。
查询维基百科得知,全岛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基本上被森林覆盖,其中有63%的陆地面积是国家公园。岛上居民为1843人(2016年),其中华人占21%(实际的华裔比这个比例更高),普通话是主要的通用语言之一,居民主要居住在 Flying Fish Cove。欧洲人起名字也太不严肃了,圣诞岛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1643年圣诞节这一天,有个叫WilliamMynors 的船长途经这里,于是就定了这个名字。
虽然发现这个岛的时间比较早,但因为登陆较困难,另外也没有发现什么实用价值,直到十九世纪末期在岛上发现了磷酸盐矿。于是欧洲人开始招募劳工来此开采,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劳工来到岛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人。
二战期间,日本人曾占领此岛继续开采磷酸盐矿。二战结束,又返还到英属印尼(新加坡)人手中。1958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以两千万美元的代价,从新加坡手中获得该岛的所有权,时间正好是1958101日。
圣诞岛再次引人关注,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难民事件,以及因此而建立的难民拘留中心,也就是今天我们的居住地,不过这个中心在去年已经暂时关闭。
目前的圣诞岛作为一个度假旅游胜地对外开放,每周有两个航班从西澳首府珀斯往返;另外印尼也有航班往返圣诞岛,不过需要提前向旅游公司预定。
圣诞岛有几个不错的海滩,不知道我们“刑满释放”的时候,能否有机会去溜达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