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感冒时喝鸡汤会加重病情?真相竟然是这样……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家里老人和孩子已经闭关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里,家里人都特别注意身体,哪怕一点点轻微的感冒症状也会特别紧张。 但是不幸的,前段时间家里还是有人感冒了,还好只是普通感冒。 但因为这次感冒,另一个问题又引起了我的注意——感冒能不能
乡音 乡情 2月2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条消息,为帮助外地援鄂医疗队解决医患沟通的方言障碍问题,《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收集了诊疗常用的156个词语,76个短句,供医疗工作者和有关人员参考使用。 一时间,武汉话、湖北话成了人们关注的方言,我的乡音武汉话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小册子展示了武汉话、湖北话的社会功能,显示了语言的力量。而对我这个生长在武汉的海外游子来说,这熟悉的乡音,勾起了我的乡愁,我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国的思念。 乡音,就是家乡话。“鄉” 字在古文字里象二人相对在食器前就食之形,也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吃饭,饮酒,拉家常;和你聊天的那位就是“卿”,就是他/她。“鄉”和“卿” 实际上是一个字,“卿”,从二跪坐之人,从一食具。《甲骨文编》说,“卿”“象二人向食之形,引申为宴餐之餐。因其有相向之义,故又用为公卿之卿。”而“饗”字,就是古文中的“鄉”字,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进食的意思,因此《说文》把“饗”解释为鄉人饮酒也。“音” 和“言” 在古代也是同一个字,据张亚初先生考证:古文字“言”、“音”同字,“音”字是从“言” 字分化出来的。在先秦古文字中,言、音二字通用,直到东周时期开始分化成两个字。因此,乡音就是两个老乡在一起吃饭聊天时说的话,这不只是那特有的声韵调,也不只是那特有的韵律。乡音是说着家乡话,饮着家乡酒,谈着家乡事,叙着家乡情。乡音是乡愁,是童年的记忆,是儿时的友谊,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一代人的DNA,是一种文化。 乡音是一种情结,古已有之,它是华夏民族乡土文化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对故土的眷念,乡音无改,落叶归根。 乡音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们最自然的感情的流露,因此,在最危急的时候或者最自然放松的时候,人们最容易用乡音来表达感情,不会因为贫困或显达而有所不同。汉代文学家王粲的《登楼赋》里有这样几句:“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说的是,一次孔子途径陈国时,绝粮受困,就用乡音发出了“归欤!归欤”的感叹,希望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春秋时,楚国乐官钟仪为晋所俘,晋侯让他演奏,他弹奏的仍是楚乐。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越人庄舄到楚国,做了显赫的执珪高官,然而病中思念故乡,发出的呻吟声仍是越国的乡音。 乡音带来的是对故乡风情的怀念和对亲朋好友的眷顾。乡音是家之所在,是家的味道,是亲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见老乡,喝酒拉家常;老乡见老乡,把酒诉衷肠。老乡已经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乡音就是一张通行证,是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明代小说家李昌祺在《乡人至夜话》里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虽然素不相识,但是乡音使他们一见如故,挑灯夜谈,倾诉衷肠。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更是把乡音的故土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潮起伏:当年离家之时,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今日归来之际,老迈年高,鬓发疏落,不禁感慨多多。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但是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乡音,一声乡音把这一切又重新连接了起来。 有乡音的地方就是家,落叶归根,听到了乡音才算真正回到了家乡,才算找到了归宿,否则心里不踏实。“ 乡音断绝愁如梦,何处风高急暮笳”,只有“乡音到耳知家近,尚及锄犂伴老农”,最终是“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 乡音无改,其乐融融。乡音对身在异乡的游子更有一份价值和情意,甚至值得几代人的坚守和怀念。 “根儿在哪儿,话就是哪儿”。 刘一达的《北京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齐(燕铭)先生和罗(常培)先生,包括老舍先生,应该算地道的老北京,所以,走到哪儿,都说自己是北京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北京住了几辈子了,还念念不忘祖籍,不认自己是北京人。这些根儿在南方的北京人,世居京城几代了,身上也是京味儿十足,如王世襄先生是京城有名的大玩家,但他们在宅门内,其日常起居、生活习惯等方面,依然保持着南方人的一些习俗。至于他们平时说什么话,当然是北京话。但他们说的北京话里也杂糅着一些乡音,因为平时在家里,他们的父辈说的是家乡话,代代相传,保留着一些乡音在所难免。俗话说:最难改的是乡音,真是一点不假。” 【社区】关于向墨尔本领区中国留学人员发放“健康包”的通知 亲爱的留学人员: 飞越千山万水、满载祖国关怀的“健康包”已经在驰往墨尔本的路上! 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正积极与领区内各高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维州中文教师协会和相关院校、组织的志愿者一起做好“健康包”发放前的相关统计工作,烦请广大留学人 有个成语叫入乡随俗,这个俗,就包括异乡的乡音。明朝的刘基是浙江青田人,曾经在元朝的京城做官,为了适应官场的生活,他不得不学习当时的北方话,他在一首《江南曲》里这样写到:“生长吴侬不记春,乡音旋改踏京尘。丫头小伎相偎坐,众里矜夸是北人”,看来他的北方话学得还不错。 诗人余光中一生转辗多地,四海为家,他曾经这样说:“我生在南京,算是南京人;父乡泉州,又算福建人;母亲和妻子的家乡是江苏常州的武进,我也算武进人“。“少年时代,我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我的故乡是哪里还真不好说”。 谈到他和夫人,“在四川时,我们并不认识,回到南京后才见面的。这六十几年,我们两个的对话用的都是四川话。”就是这样一位说着不同乡音的诗人,创作了一首《乡愁》,勾起多少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余光中先生当年仅用20分钟便写完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他说,“在这20分钟之前,我的乡愁之情已经有20多年了”。“这种乡愁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还和历史、文化有关。” 乡音就是一种乡愁,乡音更是一种风情,它给我们的文学更增加了万般风景。历史上,王昌龄、白居易、杜牧、苏轼、辛弃疾等大诗人从北方到南方做官,对吴地方言情有独钟。无怪白居易说“何以醒我酒,吴音吟一声”;听见吴音,他连酒都醒了,醒酒汤都用不着了。王昌龄就爱听南方尼姑诵经,因为“朱唇皓齿能诵经,吴音唤字更分明”。北方汉子大概不够解风情,直通通的,就是听着好听,因为声调好听“唤字分明”。遇上杜牧这个情种,吴音里有娇软糯人了,想想二十四桥明月夜,一位玉人朱唇就箫,伴随着那糯糯的吴语歌吟,谁不像是在梦里?而大气豪迈的苏轼却是天生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竟然听出了娇软,听出了痴,听出了愁——“吴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文武双全的辛弃疾甚至写出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且还是”媚”的,这风情,想想都让人醉。 乡音对海外游子来说更是国之所在,是心灵的港湾,是国音,是民族之音。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湖南话,用他的乡音/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乡音已经超越了家乡,超越了国界,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身在海外,情系故里,汉语成了我们共同的乡音。就象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唱到的:“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一声中国音,一生中华情,一颗中国心。乡音无改,那是永远的中国心。 作 者:哈 伟 就读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88年移民澳洲,继续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对古文字近乎痴迷。藏书和读书是最大的癖好。 教书育人四十载,中外学生三五千; 搜罗藏书几千册,落笔成文十几篇。 摄 影:亚 新 亚新,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曾就职于解放军总部机关,曾任中央级报社主任编辑、记者,后经商多年。爱好运动、旅行、摄影,现为美篇签约作者。 原创文字丨哈伟 配图照片丨亚新 编辑策划丨墨村秋语
吃喝用才是“头等大事”! 它们纷纷转型开始出售生鲜、配送日用品了……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期间,随着各项隔离政策的相继推出,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事情。为了生存,就连网约车平台与不得不闭店的餐厅与咖啡厅也纷纷向杂货配送转型。 网约车平台Ola 已在 澳洲推出了无接触式配送服务。 这项新的服务允许用户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