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中国留学生悉尼电车上遭白人驱赶!疑因新冠病毒有关,遭遇种族歧视!
由于对新冠病毒的恐惧, 海外对华人的排斥情绪一直在加深, 甚至近日, 在澳洲再一次发生歧视事件。 近日,一名中国留学生爆料, 说自己在悉尼电车上遇到澳人粗暴驱赶亚裔乘客… 周一下午1点, 在悉尼轻轨2号线由Chinatown开往Town Hall路段, 一位白人男
现在全世界都笼罩在新冠阴影之下,这种时候,
要是有人成功开发出特效药,或者安全有效的疫苗,
那必然获得极大声名,以及所有人的景仰,
所以,当小编看到澳媒这个标题时,
(news报道:昆州研究人员发现“治疗药物”,希望进行药物试验)
精神瞬间为之一振!
然而,读完整篇新闻报道,小编又陷入深思:
因为,所谓的“cure”,
是针对新冠肺炎,
中国已经用过的两种药物。
而昆州研究人员之所以能知道这些药物,还是中国病人告诉他们的…
周二,昆士兰大学临床研究中心主管David Paterson教授对媒体表示:
他们发现两种药物清除了试管中的新冠病毒,
这两种药物都是已有的、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
教授说:
“这是一种可能有效的疗法,在治疗结束后,病人体内可能完全没有可存活的新冠病毒。”
这两种药物都已在澳洲注册,可在澳洲获取。
而且,这两种药“耐受性都非常好”,没有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目前我们想做的是在澳洲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考虑50家医院,我们想比较两种药物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效果。”
“我们没有被绊住脚步,我们可以通过招募澳洲人进行药物试验来快速推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都知道疫情来了,那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Paterson教授还表示,海外一些国家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抗疫经验,例如中国和新加坡,
他的团队自信能够在澳洲本土,非常安全地开始对病人用药。
“我们希望给澳洲人绝对最佳的治疗,而不是某些人的猜测,或者少数人捕风捉影的经验。”
教授的愿望是,三月底之前完成病人招募。
“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能在首波病人间测试,我们确实预测未来好几个月都会有持续的感染,因此我们能在掌握最佳信息的情况下,治疗之后的病人。我们的目的真的就是在澳洲获得真实的世界经验。”
听完教授这一番似乎前途光明的话,大家是不是都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药,如此神奇?下面揭晓答案。
其中一种药是治疗艾滋病的药,
但是已经被“新一代”艾滋病药取代的药;
另一种药是抗疟疾的氯喹,
“什么都没有”!澳洲老人集体愤怒,怒斥Woolworths老年人购物计划!这份温暖的计划,竟然这样实施…
老年人无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再曾年轻力壮的人,暮年之时,不论他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会被划分到弱势里,守都守不住。 就像太阳近黄昏之时, 连月亮都要站出来争辉欺负它。 谁都有老的时候,人生唯衰老秃顶可遇不可防。 最近澳洲疫情蔓延速度加快,超市抢
因为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现在被“束之高阁”。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非常眼熟了:
咱们国内新闻不是早就反复报道过这两种药物了?
但是,Paterson教授表示,中国获得的数据有问题,因为“不是采用非常受控的方式”获得的,因为中国当时是疫情中心:
“情况一片混乱,建设临时医院,医疗体系真的非常非常紧张。”
可是,澳媒也报道说,Paterson教授之所以知道这两种药,
还是受到“中国病人”的启发!
一位中国病人在澳洲确诊后,跟医生们说了网上相关治疗药物的信息,然后澳洲的医生们就给他们开了药。
“我们的医生非常、非常意外,艾滋病药物居然能够治疗新冠病毒,他们还有一些怀疑。澳洲的第一波中国病人,用艾滋病药物治疗后,效果非常非常好。这让人安心……我们发现了好东西。”
看到这里,小编就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了:
你一个专业的医生,居然还要从病人那里获得相关的药物信息,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自己的专业了?
更何况如今网络如此发达,收集信息的能力未免太差了点……
Paterson教授还透露,研究人员将采用“非常有意义的方式”研究这俩药物,“争取缓解澳洲人的焦虑”:
“在澳洲已经有病人开始用这些药物治疗,结果很成功,但不是以一种受控或比较的方式用药。”
虽然澳洲研究人员“发现”的药物,
是中国已经使用的药物,
澳洲研究人员想做的实际上是,
用科学方法验证药物是不是真的有效。
怎么说呢,虽然有点小小的失望,
但还是希望他们的试验能有最好的结果。
编辑:小隐
微悉尼微信视频号开通咯~每天最有趣的新闻/本地生活讯息,为你一网打尽!快在微信“视频号”里搜微悉尼关注我们吧!





右下角点赞哦~
小编写得那么辛苦,求求大家点个赞吧!







汇率持续暴跌!历史最低利率!购房黄金时机原来是现在!海外买房者大批涌入!如何选择好的开发商和楼盘,看这一篇就够了!
根据澳洲权威地产媒体Domain的分析,如今的澳洲购房者们已经迎来了入市的最佳时机。在经历了2年的低谷期之后,澳洲房价从2019年开始迎来了持续的上涨。虽然房价在涨,历史最低的利率却让购房者们还款变得更轻松。 而在全球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