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墨尔本抗疫那些事 — 需要政府硬性规定还是靠民众自觉性?

【原创】墨尔本封城日记(三)

2020年3月27日 至少,我的桨还在 早上上班前去街对面的学校走了走,往日嬉闹的校园此刻安静得让人心疼,诺大的校园不见一个人影,足球场上一大群白色的鹦鹉闲庭信步地享受着阳光和草地。我走过去,它们也并不害怕,抬头看我一眼,旁若无人地又迈着方步在草地

 
 
    澳洲的疫情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澳洲的民众们看上去还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也许是死亡人数还不足以让人们望而生畏,因为即使普通流感和其他疾病也有不能治愈的病人。纵然天天看意大利和美国的新闻,总觉得还是有点儿距离吧,况且澳洲多是输入病例,看上去自愈率又很高。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危机管理的条例,但还是强调和呼吁公众自觉遵守。对于自由惯了的澳洲人,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强制性估计很难约束一些人的行为。另一个原因就是整个西方世界没有SARS那样的痛苦经历,所以还没有真正领教这次病毒的厉害。专家表示,反观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对疫情严防死守,是因为上次SARS的教训还记忆犹新。
(2020.3.27 于墨尔本)

原创作者:墨村秋语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任中文讲师、旅游编辑。移居澳洲二十多年,继续从事中文教学工作,澳大利亚墨尔本朗诵艺术联盟主席。热爱朗诵和摄影,用心感受和传递汉语的魅力,用镜头捕捉自然之美,有声语言的园地里与朋友们结伴同行。



出门有什么明确规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关注政府发布的规定,我也反复寻找条款并跟家人朋友讨论限制令的适用范围和限制的度,不过有时候还是有点不解,大家的理解好像也不大一致。比如今天,有人说不能出去了,一定要买必要的食物用品才可出门(州长讲话也是这个意思,除了必要的购物请呆在家里)。朋友圈也有人发录像,驾驶途中被警察拦截检查;还听到有人说被罚款了(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墨尔本,如今的信息来源都说是“朋友的朋友” ,可信度有多少我也真不敢说 )。



27号下午墨尔本的海滩


     如果去空旷地方散步、遛狗,并没有搞聚会,也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是不是可以呢?如果不应该出去,那就干脆一点,明文规定彻底关闭海滩、公园等场所吧。悉尼的邦迪海滩关了,墨尔本的St.Kilda 海滩今天依旧热闹非凡。刚刚看见当地政府已经宣布关闭了,为什么就不能早一步呢!


严格保持室外1.5米安全社交距离

       开车出去买菜只能一个人? 或者夫妻俩可以,两个朋友就不行? 规定理发师可以继续开业,美甲店就不能开。理发师纷纷表示30分钟时间限制根本不够用!

    仔细想想,美甲的小姐隔着桌子,与客人的距离至少有一米多,而且大多数人本来就戴口罩。而理发师与顾客必须贴身,双方都不戴口罩,怎么保持安全距离呢?购物中心开着,如果只有几家店铺被允许开业,可是人们都不出门了,哪里会有足够的客源,开着也没意义啊。我常去的 Oscar Oscar美发店发来了短信,他们也决定暂时停业了。

健康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政府一直说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华人非常不理解,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戴口罩的人反而被一些当地人看作是病人。看到朋友圈有人解释为什么不用戴口罩,而保持1.5米的距离就安全了(我还没找到专家说的书面证据),据说是咳嗽出来的带病毒的飞沫飞不出1.5米就落下来了,保持安全距离就不会传染。但愿这个理论是科学安全的。今天去超市,看到三个非华人戴口罩了。

疫情下的动物们


       昨天去附近的 Ruffey Lake Park走了一圈,因为靠近King Street 这边非常空旷。偶尔有跑步的,有几个遛狗的,也有在树荫下面看书的。远处一个小女孩和父亲玩着篮球,清脆的笑声在寂静而空阔的草地上传得很远。一对华人老夫妻在我们前面慢慢地走着,过了一会儿,在长条椅子上坐下来歇息。一条小狗经过,不顾主人的吆喝,径直跑过去跟他们友好地打招呼。一切都像平平常常的一天,可是偶尔听到老外的谈话,话题仍然离不开新冠病毒。


       也许动物有一种感知危险的本能?俺家哈士奇——老哈里虽然上了一些岁数,但每次出去喂食,他都会像个小狗一样蹦跳几下。一拴上链子它就使劲儿拉着你向房门外面走。昨天想带它一起去公园走走,谁知它两条后腿打滑,趴在地上怎么也站不起来了。我脑子嗡的一下,跟老公说:完了,咱家狗要瘫痪了。只好把它抱到后院狗床上。过了一会儿又出去看它,哈里看到我手里的饼干,竟然站起来走向我。嗯? 没事吗?我又拿起狗链子拴上它,这小子居然再一次故伎重演,两只后腿又趴下站不起来了。看它执意不跟我走,只好随它去了。今天看看,没啥事儿啊。唉,它还真是一条配合政府规定绝不出门的好狗!


  

     今天还有一个朋友说她不让家猫出去了,老公对她的做法挺有意见。她是担心外面的野猫带着病毒上门来约会,虽然还没听说这种传染渠道。不过,非常时期还是小心为上!

【收藏】三餐不定时会伤胃!人体7大器官最怕这些,偏偏很多人都喜欢做

人体之所以可以正常运转,大多是因为各个器官各司其职,维持身体的健康。一旦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殃及身体的其他部位。 所以,避开人体器官最怕的东西,才能保证身体不出事儿。而最先要做的,就是好好保养胃。 来自胃的忠告:请好好吃

爱心 与 责任


       前一阵子国内疫情严重,澳洲的华人不忘祖籍国,倾尽全力,捐款,扫货,把买到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千方百计运回国内,捐到了对口医院。如今澳洲灾情一天天严重,作为华人,我们也应该为居住国,我们的第二故乡同样尽心尽力。今天在教师群里大家纷纷表示要为维州的医院筹集医疗用品,可是有朋友说,公立医院要由国家统一调配医疗物资,不接受社会捐赠。又有老师留言说已经联系到私立医院,可以接受捐赠。澳洲人常常也会做慈善捐款,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机构负责这件事呢? 从另一个角度,对捐物这件事,我也有一些担忧,医疗用品货源的质量能否符合澳洲的医用标准。看到一些对假货的报道也确实令人堪忧。价格贵一点儿都不怕,如果搞到假货岂不是害人害己,特别是损害了华人的名誉。

商家企业的重创 与 担当


       今年华人的商家真是损失惨重啊,上半场国内疫情严重时,墨尔本华人的餐饮业就已经十分萧条,甚至唐人街的老字号“食为先”都会考虑永久关闭;为了支持华人商家的复苏,刚刚有政府议员,领馆、社区的华人领袖带头去博士山、唐人街走访、去中餐馆用餐,没想到下半场的风暴更加迅猛地席卷而来了,除了外卖,所有餐饮店都彻底关门了。

       今天电视报道了一个咖啡馆的老板John,一个希腊移民,自己马上也要停业了。看到博士山福利部办事处前排着等待领取救济金的长队,他被触动了,立马从银行取出10000块澳元,给排队的每个人发100澳元。目前许多行业相继停工,这就意味着更多人即将失业。很多澳洲人没有存钱的习惯,突如其来的变故真是会付不起房租、贷款。跟朋友们聊天,感觉目前最不受冲击的职业大概就是老师和政府的公务员了。

       Woolworths在这次疫情中成了备受瞩目的企业,不仅要持续开门,加班加点上货,保证百姓们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还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大户。看到报道,澳航与之合作,停飞后几千名员工去这里工作,下个月他们还将提供2万个工作机会。真是雪中送炭,一举多得。

民众的责任和义务


2020.2.28

 

     参考其他国家疫情发展曲线,接下来的两周将是澳洲疫情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周六(28号)午夜开始,所有从海外返回的澳洲人都将被政府统一安排隔离,提供免费的吃、住和运送车辆。这样做可以节省上门监督检查的警力,也彻底堵住了通往购物中心和公园海滩的后门。

       莫里森总理在讲话中多次谈到,专家预测这次疫情将持续六个月,我们要减缓疫情蔓延的速度,给医疗部门争取时间做更充分的准备。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也是一次全民的战役。感觉这次病毒专治各种不服,就连查尔斯王子和英国首相都被强迫自我隔离。州长一再呼吁留在家里,我们还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不能有侥幸心理。不仅保护自己和家人,更不做病毒的传播者,这是每一个人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

       周五上完了最后一天网课,下周正式放假了。早上收到校长的邮件通知,她要搞一个Online Morning tea,这是一次简短的视频会议,只有校长讲话。非常期待学校里有茶点的 Morning Tea ,也真的希望能赏秋天的红叶呢。



审核:Peter Yu/统筹:Adam/编辑:Adam


 
独特视角看新闻  长按关注澳洲网”


澳版“中国速度”!悉尼医院一周建起ICU,第一批重症患者已收治!

通常,设计并建造一个ICU病房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悉尼的Royal Prince Alfred Hospital在一周内就新建起来了一个。 据《悉尼晨锋报》报道,经过建筑商、生物工程师、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专家、护士、急救麻醉师和呼吸科医生、安保人员的通力合作,一个供新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