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那场疫情:马云隔离在家,刘强东关了12家店,俞敏洪欠债700万……



2002年12月15日,广东省河源市出现第一例非典病例。
没有人意识到它有多可怕。
先是密切接触者被感染,随后是医护人员中招。
先是河源的2例,随后是广州、中山、深圳、顺德等地的数十例。
仿佛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广东省各大城市。
另一边,一位被感染的医生去香港参加婚礼。
出发前他尚处于疾病潜伏期,身体并无异样。
直到入住了下榻酒店,他成为「超级传播者」。
随即有十几位各国游客被感染,病毒开始向世界扩散。
疫情的蔓延,让广东和香港地区的企业遭遇到不小打击,也让顺丰的老板王卫猝不及防,彼时的他刚刚处理完一件棘手的事情。
王卫曾经是顺德一家印染厂的小工,样品会经常寄给香港客户查看,寄送过程通常要一个星期。
一来一往中,他发现了商机:
“与其花大价钱麻烦别人捎货,不如自己做快递。
”
于是,王卫借了10万成立顺丰公司。
他成了港人眼中的水客,每天用人肉+行李箱的方法将货物运到香港。
凭借极低的价格优势,顺丰的快递网点就像触角一样延伸至广东省的大街小巷。
疯狂扩张的背后,是潜藏的危机。
2002年之前,顺丰在各地的加盟商可以独立运作,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可这种各自为营的制度,让不少加盟商打着顺丰的旗号做外包,总公司拿不到任何分成,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
仿佛一场权力的游戏,王卫决定大刀阔斧地改革,将分散各处的产权收购。
这期间他甚至遭遇过人身威胁。
可即使这样,他愣是雇了三四个保镖在身边,硬着头皮完成了收权。
病毒的肆虐让香港口岸的出入政策收紧,也让王卫的广深港快递业务出现停滞。
刘强东用多年前存的1万2千块钱,在中关村租了个柜台卖光盘。
经过四五年的积累,他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盘代理商。
「京东多媒体」商店在全国开了12家,他的身家也涨到1000多万。
零售为王的时代,不出意外的话,刘强东会疯狂扩展线下商铺的规模。
每一个人流密集的商业区,都要有京东多媒体的一席之地。
还有半年就高考了,无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补课。
学员数量猛增,公司账户源源不断地有学费打进来。
有了这笔资金,他可以在全国各地开办分校,再一次将优势扩大化。
商业的机遇,人群的集聚,资本的红利……无数创业者涌入北京,想要分得一杯羹,毫无疑问,这里是梦想生发的地方。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
“3月15日,一艘民航班机从香港飞至北京。飞机上的一位旅客在几小时的航程内,感染了机上2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2003年4月,身在浙江杭州的马云对公司营收做了估算:
每天能赚100万。
可他并不安于现状,他想让阿里巴巴的品牌走向全世界。
当时正值美伊战争,凭借超巨前瞻性的预判,马云以极其优惠的价格,在直播战争新闻的媒体CNBC上计划投放一年的广告。
那时的阿里巴巴,依旧是创业型公司的典范。
网站的每天会员注册数达到3500人,公司为大中小企业服务,吸引了千万级别的投资。
没错,非典之前,淘宝尚未出世。
阿里巴巴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为商家之间的交易提供服务,还没普通消费者什么事。
一位26岁的阿里员工,带着十几个客户的品牌产品,只身前往广交会参展,她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7天后,这位员工回到杭州汇报工作,也让病毒趁虚而入,她被确诊为浙江省第4例非典病例。
在那个人们对非典闻风丧胆的时期,马云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哪怕最初公司针对非典做了相当细致的防范工作,可百密终有一疏。
阿里巴巴员工确诊的消息迅速传遍杭州的大街小巷,甚至还招到了批评。
“涉及患者家庭所在居民楼、所在单位的500人,还有近百名医务人员和相关病人全部隔离。
”
哪怕是今日来看,这一阻断病毒传播渠道的方式也相当奏效。
当天下午,马云向员工通知了隔离消息,要求大家在家办公。
两小时后,戴上口罩的员工将电脑搬回家,全员开始了为期14天的自我隔离。
隔离期间,马云家的门被人用钢锁锁死,三餐由社区人员配送,每天都被人用消毒水喷洒全家,就像被喷射杀虫剂一样。
彼时北京的市民纷纷待在家中,大批商场暂停营业,连最繁华的王府井商业区,也几乎空无一人。
非典给着急开分店的刘强东,泼了一盆冷水。
之前好不容易赚的钱差不多全部亏掉了,他只能关停12家店铺,也将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吃泡面。
北京的个别学校也开始停课,那时网络教学并不流行,滞留在家里的学生只能跟着电视里的《空中课堂》学习。
而那些在新东方报名的学生纷纷要求退课,可之前学费的资金池早就用于建立新校区和宣传所用,这让刚在商业领域尝到甜头的俞敏洪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因为非典,人们以为千禧年代的创业者,将会进入漫长的中场休息。
哪怕人们从未接触过非典,可从正面对抗的那一刻起,一场自救行动就已经开始了。
2003年5月1日,第一批非典病人住进小汤山医院。
医院由4000名工人在7天7夜建成,这在当时的建筑史堪称奇迹。
不仅让患者可以集中收治,也给了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一丝希望。
李兰娟的隔离措施也迅速让疫情得到暂缓,这种方法迅速推行至全国。
无论是确诊数量还是治愈率都在朝着预计的方向发展。
钟南山的抗生素疗法也广泛见到成效,他说:
把全国最难的重症病例都送到我这里来。
原来非典并非那么可怕,这在当时给了太多人信心。
钟南山、李兰娟、小汤山……昔日熟悉的名字,今日同样成为人们心中的定心针。
隔离在家的阿里员工,和如今在家远程工作的人一样。
上午坐在电脑前开工,除了午饭,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
每个人都让自己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以维持这家公司的运转。
阿里巴巴还把公司的服务电话转到家里。
马云规定:
不管是谁,只要在家接到电话,第一句话都要说——你好,这里是阿里巴巴。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客户打电话过去,员工来不及接起时,电话那边就会传来小孩和老年人的声音:
“你好,这里是阿里巴巴。
”
刘强东也迅速冷静下来。
门店虽然关了,但他不能在家坐以待毙,百无聊赖刷论坛期间,他想到了一个方法。
他和几位员工在各大数码论坛注册了上百个账号,发帖推销在库存里吃灰的产品。
当时网络购物还是新玩意儿,人们根本不信这个。
帖子没人留言,可刘强东却有一股子倔劲儿,依旧在各大论坛刷存在感。
俞敏洪也在挣扎。
他的新东方给出退款方案,一个是全额退费,另一个是不退费,择日开课还可以上课。
可想而知,大多数学员还是选择了全额退款。
无奈,俞敏洪只能想方设法借到了700万,来填补这个大窟窿。
一夜之间,他从光鲜亮丽的企业家沦为负债者。
唯一的好处是,他保住了新东方的信用。
王卫在广东和香港之间的快递业务虽然受到阻碍,但他发现,非典期间的人们对快递的需求空前高涨。
大家根本不敢出门送东西,他企图将事业重心向广东之外的其他城市倾斜。
可当时内地的快递行业,已然呈现出「四通一达」的格局(圆通、申通、中通、百世汇通、韵达)。
要想在这一领域分一杯羹,顺丰必须要拿出点儿杀手锏。
王卫发现,非典时期恰恰也是民航业萎靡期,为何不以相对优惠的价格搞几架飞机?
于是,这位“冒险家”决定包五架飞机搞快递。
隔离期间的马云,其实还做了另一件大事。
那就是——只有10位员工秘密参与的「淘宝网」。
5月10号晚上8点,筹备26天的淘宝网正式上线。
网页上的标语让人热泪盈眶:
“纪念在非典时期工作的人们!”
空无一人的房间里,马云盯着天花板,默默祈祷:
希望淘宝能一路顺风。
一位在数码论坛颇具声望的版主,评论了刘强东的那个石沉大海的帖子。
他说:
“京东多媒体,是我在中关村见过唯一一家不卖盗版碟的店。
”
疫情控制后,学校开始复课。
昔日的学员再次涌进新东方,还完债务,俞敏洪便马不停蹄地开展招生工作。
那一年,习惯了动辄等快递1周的人,开始知道「顺丰」二字。
这是一家主打航空快递的公司,最快隔天就能到,并且全年无休。
王卫的这一决策,迅速让顺丰在全国各地声名鹊起,也让它在行业里一骑绝尘。
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搭上飞机的快递,究竟能有多快。
2003年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患者出院,这也意味着「战疫」即将结束。
这位员工并不知道淘宝这回事儿,他严肃地对马云说:
“马总请注意,阿里巴巴有对手了,叫淘宝网。它现在虽然很小,但要高度关注它。”
这样的声音在阿里内部愈演愈烈,马云本想再瞒三个月。
无奈只好提前宣布:
淘宝就是我们做的。
论坛版主的背书和最开始的6个线上订单,让刘强东的创业计划有了新思路。
他决定开启网上售货模式,于是「京东多媒体网」正式开通,单日订单成交量稳定突破500个。
各地兴办分校的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年后,主打网络课程的新东方在线教育正式开启,如今的学生早已习惯了网络上课。
那一年,顺丰开始在全国布局200多个网点,出货量以每年50%的速度上升。
这些优势的积累,让顺丰拥有了更多自己的飞机。
相对于线下商场的网上购物,相对于当面授课的网络教学,相对于坐班制的远程办公,无人机运送的快递……昔日因非典而萌芽的新生事物,如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那些曾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陆续成为各自行业的翘楚。
危机并没有打垮他们,反而在时势使然中,唤起了孤勇,磨砺了心性,激发了创造力。
此时此刻,我们或许正在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得措手不及。
无数中小企业如海中浮萍风雨飘摇,员工面临事业停滞的风险,企业家为开不起工资而忧愁。
今日的大公司、大企业,恰恰也是当日的小公司,小企业。
当年他们站在一个叫「互联网」的风口上,如今会有下一个浪潮等着人们破局。
我们能做的,就是稳住心态,按部就班工作生活,等到柳暗花明那一天,等到樱花在武汉盛开的那一刻,一切都将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