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AI

别扯了,这世上哪有什么佛系的哈佛妈妈!

中国娱乐圈根本容不下没精修过的「真实」

文 | 贾小凡 From Vista看天下 微信号:vistaweek 01 当代中国娱乐圈第一大手艺 被“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洗脑了好几天之后,我终于冷静下来了,甚至有点庆幸: 幸亏节目里的修音老师修不了这个谜一样的节奏感和诗朗诵腔调,不然广大网友最近得少多少乐趣

文 | 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domili

miki粥一个在养娃路上

横扫焦虑的老母亲

2020全球名校放榜了!


很多媒体报道,然后你就看见藤校爹妈侃侃而谈,以爬藤成功者的角度追忆往昔分享心得,说的全都是“自然而从容”的教育


他们从没有进行过“刻意引导”,也没有“报太多培训班”,在中国家长的焦虑中始终如一股清流,坚持佛系育儿、素质教育法,于母慈子孝之中就把娃“顺水推舟”送入全世界人民都梦寐以求的世界TOP1的名校……


那种感觉,就仿佛你就像走着走着路,哈耶普的offer从天而降正好砸在了自己的头上一样轻松。运气太好,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咳,你信以为真了吗?


别扯了,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佛系爬藤的普通家长

 

01

资源加成,不只是花钱的事儿


这两年,经常会爆出兄弟姐妹双双被名校录取,全家仨娃都上哈佛的传奇故事。这种桥段听起来特别像教育的《走进科学》,让人特别渴望抖个传奇包袱,结果看到最后,都是钱、资源、人脉堆起来的可望不可及的人造山脉


18年杭州有一对姐妹被牛津和剑桥录取。她们精通四国语言,非常优秀漂亮。


媒体采访,姐姐说妹妹不在去北极了,然后就随便谈了下姐妹的业余爱好。比如“研究古波斯楔形文字”、“随业余考古学家队寻找海底古国”、“观星”,“以及环游世界北极探险”…最有亲和力的就是“滑雪”,因为我只知道,北京私教滑雪一小时300起。


确实是很纯很纯的素质教育,别的娃寒暑假上课,她们就利用寒暑假去环游并探索世界。并没有死读书!并没有补习班!并没有考试刷题!世界真奇妙走上一圈,纯素质纯贵。


这只是资源加成的冰山一角,更多创意前赴后继,让人大开眼界。


简单一点的,常规去美国参加哈佛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


花不菲的旅费去非洲博茨瓦纳这个你可能都没听过的地方扶贫,考察非洲文化,给非洲人民送温暖;


稍微复杂点的,去撒哈拉萨摩南部,亲自调研一下人体穿孔文化;


坐着老爸的私人飞机去西藏,花了一天时间拍摄了他帮助穷人的视频;


一个北京11岁的孩子,在父亲陪伴下攀登了珠峰(没准备50万,就不要想了)。


更为复杂的项目有花20多万去美国名校租一间实验室,找美国教授带着一起做14天到21不等的科研项目以争取一张推荐信保底


或者买断大学教授的时间,在他们的辅导下先修各种课程…


成功的孩子是从来不会“盲目补课”,因为他们的时间最贵,所有的教育规划都必须非常有目的性。


于是各种资源砸下去,把娃已经推到分数打底的层面,6岁有3000听力词汇量,8岁超过美国同龄人的英语水平,小学把托福考完,在国际学校里风生水起…

实际上,国内使用的这个单词量表要求有点高。英文母语的孩子阅读词汇量13岁基本为10000-11000。简单计算可套用公式:(年龄-2)x1000

然后家长们才能专注素质教育,带娃环球旅行18年,逛博物馆、逛美术馆、逛到世界最稀奇古怪的角落…


爬藤成功的家长会告诉你说是“孩子个性化发展跑赢了比赛”,不会说每年在雅思托福SAT考试和培训上花掉了多少钱;


他们会说自己的娃自有选择兴趣成长,不会说每年50万差旅加活动费把娃送去英美上去上自己全球甄选的summer school,报名参加各种体育培训项目;


他们会说自己佛系陪伴从不给孩子补习,不会说自己如何数十年如一日地把时间都花在推娃的日程中,陪娃跑遍全世界去考全球最有含金量的天才考试、参加最有价值的科技项目;


当然更不会提隐秘的家庭背景——非富即贵


一位曾是金融界精英的妈妈说,她被名校录取的女儿从小没有上过补习班、也没有为了“爬藤”刻意准备任何技能特长。但必须要注意,她还说在充分尊重女儿兴趣的前提下,给了她尽可能好的资源,以及极大的耐心陪伴。


足够好的资源,比如入读北京最好的国际学校,每年20多万的学费起步;足够耐心地陪伴,耐心到自己也读了一个IB出来。

 

02

传承录取,了解一下


有很多人最初进哈耶普之后都会有点失望,觉得周边为毛不全是天才,总能冒出一些诡异的人,让他们感觉自己好像并不是在哈佛。世界上哪有这么多身怀绝技天赋异禀的奇才?得理解名校招生官们,每年在操场上的麻袋的4万份申请里筛简历太拼体力。


言归正传,这4万份简历可不是被一视同仁的对待


根据彭博社(Bloomberg)调查研究,以哈佛为首的多所顶尖高校,在对申请人进行评估时,仍会重点考虑“传承”申请人,主要针对的是白人


哈佛大学2021届新生中,校友家族后裔占总人数的29.3%,校友子女达18.3%;之前更高达33.6%,而普通申请者的录取率是5.9%。


根据 Business Insider 的报道,45%的校友子女更容易被大学录取。

 “传承录取”,你可以理解为拼爹。不必吐槽,“构造资源链条”是美国的精英教育的本质,而藤校的初衷就是为了贵族培养未来领导者。创立之初,哈佛录取率高达90%,就是因为他们秉持精英教育的原则:只招贵族,只教贵族,只出品贵族。


今天,这种名校的“传承”依然从每个被录的藤校宝宝身上捕捉到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当你想向新闻里那些佛系养成藤校宝的父母取经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到这份成功可能不决定于素质教育,而是他在哈佛毕业的爹地;


当你热衷传播那些全家暴击录了顶级名校哈耶普的故事时,要明白故事背后可能有一个在藤校当教授的妈。


韩国人也热衷追捧那些爬藤成功的父母。这几年就在力推一个把6个孩子都送进哈佛耶鲁的妈妈全惠星,并把她捧为“韩国首席妈妈”


是的,她的教育确实很成功,儿女不仅全部都从哈佛耶鲁毕了业,还都在美国政府各部门任职。


但你并不知道,这个“韩国首席妈妈”,自己读的梨花女子大学(就是把韩国总统朴槿惠拉下马的学校),二年级交换到美国迪克逊大学学习社会学,之后连拿了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两个博士学位,后来在耶鲁当教授……

90岁奶奶感染后拒绝呼吸机:留给年轻人吧,我的一生已经很美好了

From   英国那些事儿 微信号: hereinuk 最近几个月全世界都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中,也听到很多不好的消息,再加上很多人不得不待在家里,自我隔离,经常让人感觉很焦虑。 不过疫情严重,人心依然很暖, 这段时间也有一些人用他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给周围人


好像看韩剧,但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全剧终。




因为她还有一个老公高光林,是韩国驻美国大使。


SO,这就是首席妈妈的真相,一个爬藤精英家庭最极致的样本:一人拼爹拼妈,全家爹妈双拼。


现在连美高的国际生源也在被这波“传承录取”所影响,在高中阶段就看重你的背景是否能给学校来带名校的offer。今年被扎克伯格母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录取的娃,爸爸是耶鲁建筑系硕士,妈妈是清华博士。


所以,想要进名校,光是实力推娃没用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啊!拿了好几个名校offer的藤校宝宝是不会告诉你,他其实有一个更牛的爸爸。


于是就出现了一批高学历推娃老母亲。我的发小群,群里一共四个老母亲,除了我这个学渣之外,其它三位女士分别拿到了英、法、美的各种博士学位,然后,专心在家全职带娃,搞起了教育工作…

那些看起来平凡的哈佛妈妈,大部分都拥有一个或者几个博士学位,生娃之前猛读书,生娃之后就把全身心放在了推娃上,深藏功与名。


藤校牛娃的背后,从来就没有普通父母。

今年唯一被MIT录取的人大附学生邓明扬,在媒体报道里提到都是“小时候没有刻意引导,也没报太多奥数班”,就以为他是天赋异禀爱数学,自学成才,从小学拿奖拿到手软,一路就夺下了拿了第60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


话是没错,但也要知道这个小天才的家里,还有一个北大博士的爸爸,搞科研的妈。一门学霸,全家占领海淀智商最高地。


03

素质推娃的底层就是分数保底


美国本土和国际生是两个招生的生源池。所以华裔被录不要过于激动,因为他们本来就和国内考生(哈佛康奈尔少数校酌情视其为国际生),也就是美国的国际生不在一个机率池里


和本土牛娃PK虽然也很难很难很难,但如同北京生源的清华北大录取比例高一样,在录取率上本地和外省根本没有可比性。


2020年藤校榜单发布,ED加RD国内和海外录取比例大致为1:1.5,单纯从数字上看你也许没太有感觉,换成文字描述,就是去海外读书的华裔进藤校的机会比国内生源多50%,其中不乏美籍。




请不要小看名额差几个,那可不是买颗白菜那么简单,其获取难度大概比买几套四合院有过之无不及。每年成年上万个爬藤家庭巨大投入,很多全职老母亲为了1个机会倾尽了一生心血。

此外,在国内录取的藤校榜单里也有美籍,他们仅仅只是在中国读书而已


北京中学今年录哈佛的的黄彦清,2013年环球时报就曾经有过他发表34页长篇论文的新闻,新闻开头就写到“美国小学生黄彦清”…


是的,这个优秀的少年其实美国人,并在美国读小学,之后回国进入了北京中学。


然后,在北京中学的重点资源培养下,参与邀请中科院主持的研究性学习,环保作品还代表北京市参加“2017联合国中国环境论坛”;他参加国际数学建模,在国际顶尖大学教授指导下进行科研创作。


他确实拿到了2019年中国大陆考场首个托福满分,但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中国考试的华裔,这实在没什么好惊讶的


当然,他本身非常优秀:SAT考试总分1570;自学11门AP科目考试均以满分通过,自学十几种编程语言,爱好音乐,发明“乐高式”快递箱做了一个公司,然后被报纸报道。


是不是感觉各种巧?他一路仿佛都是在新闻焦点的关注下中长大的,从来都不是奔着哈佛去的非常个性化发展,无为而治,然后随手拿下了一张哈佛的offer…


开玩笑呢,除非他的爸妈是司命星君,专门给人间写剧本的!


这种学霸的养成,绝对是刻意培养、持续曝光的结果。从黄彦清还是个小学生,或者更早,从出生起,他的精英父母就开始为他规划环球时报刷到北京晚报的高光人生。


如果换成一般家庭,13岁的你就是有袁隆平附身,也基本很难被媒体扫上一眼,只配一个人默默在泥巴地里玩土好吗?




现在还有不少人误会,非富即贵的二代都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只混文凭的。这个世界观真的是错得离谱了,因为精英家庭的教育才叫拼尽全力。


每年想给名校捐钱走路子的人数不胜数,怀揣几千万连门都摸不到的,放眼世界大有人在。据我所知,有一年金融高管想通过捐款,花三千万把女儿保进哥大,辗转好不容易找了一个说的上话的中间人,介绍人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SAT的成绩要飚近1600。


所以精心规划,砸资源栽培,撒钱铺路,满世界考试,参加学术营会项目,数十年如一日牺牲小我这些条件之下,所谓成功底层基石,就是爬藤的孩子有足够强大的信念,以及足够硬核的成绩单。


分数,是一切的基础。

有了基础,你才有机会谈素质教育的花边,怎么好看怎么装。

04

尾声…以及胡思乱想


所以说,决定教育结果的因素真的很多。


爬藤这件事,就连美国的精英家庭都需要从小就开始规划、准备,钱、资源、履历,天赋异禀,以及一位乐在其中的全职妈妈,这些爬藤装缺一不可。


比如在纽约的富人区人人爬藤。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规划他们上藤校的未来,千军万马要挤进最顶级的私立幼儿园,这些收费高达5万美金的幼儿园通常被称为“常春藤幼儿园(Baby Ivy)”,有着比哈佛更严苛的录取率。

好像所有推娃父母,一生的奋斗就是为了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大门。


然后功成身退或扬名立万,过上写书、做讲座的日子。


那名校毕业之后的孩子,他们都在干什么?


能看到最聚集的地方就是留学中介的讲座上,比比皆是哈佛王子、普林斯顿公主…靠着卖自己名校的标签和品牌为生。


那些留在美国的孩子,有的迟迟找不到工作。有一个哈佛毕业的学生告诉我,她们教育学院很多华裔同学去了美国小学做中文老师,而且还是比较边缘的学校。


……


更多我们没有看到的名校毕业生们,或许正忙着改变世界吧。


抱歉,不想说什么了。


就到这里吧。



本文系授权发布,miki粥(微信:mikizhou99)有俩娃的中年老母亲。教育媒体从业13年,眼光特别挑剔。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教育最好,但能帮你避掉坑。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关注INSIGHT视界
回复关键词【病毒
主页君为你疫情的最新进展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海外内容
千万!千万!千万!
记得【
星标
】或【
置顶
】INSIGHT视界

杨安泽:因为新冠疫情,我对自己身为亚裔感到“有些羞耻”???

From 环球时报 微信号:hqsbwx 近日,已经退出美国总统竞选的美籍华人杨安泽,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撰写了一篇奇怪的文章,称在新冠疫情之下,他发现有被路人在用异样的、带有指责性的眼神看自己,于是对自己身为亚裔感到“有些羞耻”。 他进而呼吁亚裔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