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AI

澳洲农业部长道破真相!留在家,不要慌!澳洲粮仓可以养活3个澳洲…

警惕”疫情肥”!囤厕纸弱爆了!澳洲正流行疯狂囤这个!

话说,大家都知道 最近新冠病毒Covid-19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 各地医疗援助队纷纷从湖北返程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据央视财经和新华网报道,目前中国也从输出型病例,转为谨防境外输入型病例。 图源:新华网 然而,病毒却在全球范围爆发,海外风险快要失控!截止


为了抗击疫情,澳洲政府可以说是一直在高速运转中, 每天都有更完善的抗疫政策出台,上到总理,下到普通公务员,大家都在加班加点。

当然,努力还是有收获的,今天澳洲卫生部长就表示,目前已经有迹象显示,澳洲的新增病例速度放缓了。


澳洲的农业部长也很忙,但他的忙碌中,却带着一丝无奈。

他怎么都没想到

此次疫情中

澳大利亚最先出名的

居然是大众的囤货行为

作为全澳最清楚澳洲农业供给水平的人,农业部长不得不再三站出来告诉大家:

别囤货了!

不管是素菜水果

还是厕纸!

我们澳洲都够的!

澳洲供给可养活7500万人

是澳洲人口的3倍!

大概从2月底开始,澳洲总理和超市的负责人就不停强调,让大家不要害怕,澳洲的供给没有问题,不要再抢购了。

但恐慌情绪下,人们还是没有停手。

有些人甚至为了抢物资

还大打出手

米,面,蔬菜,肉类

洗手液,厕纸,牛奶等等

都被民众一车又一车的拉回了家

看到这样的场景,最无奈的就是澳洲的农业部长David Littleproud了。最近,他就站了出来披露了一个数据,让澳洲人千万别囤货了!

我们(澳洲)农民生产的粮食

可以养活7500万人!

你们到底抢什么呢抢?

农业部长表示:虽然新冠病毒,对澳洲和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我们澳洲,从农民,食品制造商到零售部门,都可以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和供应。

现在大家需要知道的是,澳大利亚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满足7500万人的需求,是我们需求的3倍(澳洲总人口为2000多万)。



就算将我们三分之二的产品出口到海外

澳洲也有足够的食物!

大家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安慰

在澳洲,你根本不用去抢东西

默念三遍

澳洲是农业大国

缺食物,不存在的!

在抢购狂潮中,大家都想着:其他人都买了我也得买点。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现实,那就是:

澳洲本来就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以高品质的奶源,肉类等等闻名世界。

昆士兰大学的Bill Bellotti教授表示:作为一个人口相对较少,国土面积却大的国家,澳洲人均耕地面积达到了2公顷,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

而且澳洲多样化的土地和气候,使得澳洲常年都能稳定的生产供给各类新鲜食品。一直以来,大约65%的澳洲农产品都被销往了海外,但是就这样,澳洲本土的供给也绰绰有余。



所以根本用不着担心

澳洲会出现食物短缺

厕纸也是,澳洲只有40%的厕纸是中国制造的,而澳洲本土也有厕纸工厂,现在中国疫情好转,更加不会出现厕纸危机的情况了。

理智看物价

现在好多超便宜的海鲜!

不仅不会出现食物短缺,并且澳洲还有些食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价,比如:龙虾等一系列海产品!

早在2月初,中澳海鲜贸易就暂停了,这也导致了各类海产品滞销,特别是龙虾,泥蟹等高端食材。

据the guardian报道,现在在澳洲,龙虾已经跌出了历史新低价,差不多是往常价格的一半。

以前能卖到$150一千克的龙虾

现在$85一千克

渔民们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大家如果有喜欢吃海鲜的,最近可以看一下,现在汇率也低,你每吃一口高品质的龙虾海鲜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渔民们。

物价上涨和超市断货

都是暂时的

总之,现在超市食物脱销,蔬菜水果的价格上涨,都是暂时的。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的主席Rod Sims表示:

“澳洲现在的食物完全充裕,之所以出现涨价和短缺,是因为恐慌性购买导致的。”

因为需求增加,人工和运输成本也上升了,所以才会出现涨价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推移缓解。

大家早一天停止恐慌性购买

超市就能早一天恢复正常

现在政府和各大食品供应商都在尽快加大供给,卡车司机也在昼夜不停的运送物资,相信很快就能稳定下来。

澳洲不缺食物

只是暂时运输能力

没跟上如此大量的需求

悉尼华人注意!马上!澳洲夏令时结束!时间又多了1小时!和国内时差变成2小时了!

就在本周日!4月5日凌晨! 如果你生活在悉尼,那有一件大事要发生了! 你的世界里,将多出一个小时! 澳洲夏令时就要结束啦! 对于喜欢熬夜的朋友来说,本周日凌晨3点,你将见证神奇的一幕! 当手机上的时间马上到 4月5日3:00 如果你还没睡,将会看到什么! 2

小悉帅每天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悉尼重大新闻,记得关注悉尼生活资讯,接下来那些疫情最新信息,重要政策解读跑不了的!


长按这个二维码

悉尼新闻抢先知道!


超市供应逐步恢复

特殊购物时间政策继续

现在,超市的供应正在加快速度恢复正常,不过,针对特殊群体的购物政策将持续。

Coles,Woolworths新政策:

老弱病残人员特殊购物时间,周一,三,五,上午7-8点。

医护人员和紧急服务人员特殊购物时间:周二,周四,上午7-8点。

澳洲防疫在升级

大家不要过于恐慌

除了不用担心食物问题以外,现在澳洲政府也全力开始抗疫,仅仅前两天就出台了多个防疫政策:

  1. 周日0点开始,所有从海外来到维州的旅客将全部被集中隔离。

  2. 维州警察开始突击检查个人和企业,是否遵守自我隔离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处以最高$1652,企业处以最高$9913的当场罚款。

  3. 维州学校放假,上周末,维州州长公开宣布,即使联邦政府不赞成停学,维州学校也会从周二开始放假。

  4. 为了防止墨尔本人涌到海滩上晒太阳欢度周末,Hobsons Bays、Mornington Peninsula、Brighton、Port Phillip的全部海滩都已宣告无限期关闭,现场不仅会有警示牌,还会有警察巡逻。

  5. 维州一大批景点相继关闭,以避免游客们相互传染。


而就在今天,

澳洲又有新的政策宣布!

01

公共场所不能超过2人聚集

据报道,在结束了今天的内阁会议后,莫里森表示:现在公共聚会相关规则应该加强,将公共场所的聚集人数限制,从10人降到2人。并且莫里森向澳大利亚重申,在家里呆着很重要。

同时,从明天开始,澳洲所有的公共区域,公共游乐城,室外体育馆,滑板公园都将关闭。


02

建设方舱医院
征用更多酒店集中隔离

现在,澳洲政府也渐渐开始筹备方舱医院,并且开始征用酒店用作集中隔离,这也将进一步控制疫情蔓延。


03
在医疗方面投入11亿澳币

今天,为了预防新冠疫情隔离期间,会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澳洲宣布在医疗方面投入11亿,其中远程医疗6.69亿,精神健康 7400万,家庭暴力1.5亿,紧急救援2亿。



总理莫里森表示,随着居家隔离居家办公的推进,大家在焦虑紧张的情绪下很容易引发家庭暴力行为。还有人会因为疫情陷入到不必要的恐慌中,这次的资金投入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控制情绪,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04
政府官方推出防疫app

为了让澳洲民众在第一时间接受到合适的健康建议,政府推出了一款app:Coronavirus Australia。

这个app会每天更新大众需要知道的新冠知识,防疫指南等等,还有最新的官方新闻,可以加强对新冠的了解与认识。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app store上下载。


现在,

澳洲正在不断的完善抗疫计划

并且,从一开始对经济的扶持

到现在对居家隔离期间

可能产生的家庭矛盾的预防

澳洲正在往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今天政府也表示

现在新增病例的速度

已经减缓

让我们一起祈祷

澳洲可以度过难关


澳洲最新最真实疫情数据

在这里!

澳洲已经进入特殊期间,澳洲生活资讯集团每天将为大家实时更新最新的官方数据和信息,帮助大家及时了解真实的澳洲疫情。

澳洲的华人朋友们,

不论你在哪里,

我们时刻与你同在!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追踪澳洲最新确诊病例

了解澳洲最新防控政策


嘿!你是否每天还在苦恼跟不上潮流的脚步?跟朋友相处不知如何制造话题?赶紧看这里“拜把姐妹”点亮日常,生活中你注意不到的小心机,拜姐芭妹都替你记下,帮你成为人群中最闪的那颗星!


全球最热资讯,明星八卦

独特的审美风格,最潮的时尚穿搭

全球好吃好喝好玩,统统由我为你拿主意!

而你,只需要关注这里

其他全都交给我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告诉大家一个了解悉尼生活资讯的小诀窍。现在只要点亮一个小星星,每天就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各种最新鲜的资讯!悉尼哪里打折,哪里有好玩的活动,哪里的餐厅最实惠,哪里有同乡聚会,还有悉尼各种政策福利、隐藏技能,全都知道啦!


悉尼人都爱看的







悉尼生活资讯

今天起,数十万澳洲人不敢生病,不敢怀孕……


澳洲封城第1天,10万人失业


最新!澳洲厕纸货架被大量便签纸占领!另一场大流行开始了!


重大突破!澳洲成功研发冠状病毒疫苗,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今天,澳洲政府终于幡然醒悟

澳洲老太坐拥千万资产,家人却一无所知,直到她把钱全都给了别人….


今天开始,悉尼CBD宾馆变隔离点!看仔细,全悉尼确诊患者现在住在这些地方


悉尼墨尔本封城!全澳所有州封城!却挡不住这些人开派对聚集传染…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想回国的华人注意!中国澳洲航班最新班次整理!每周只有这几天可以回国!

相信最近很多在澳华人,留学生都面临着选择: 是老老实实留在澳洲,尽量不出门, 还是回到现在相对安全的国内! 也许大家会有很多顾虑,甚至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处理好在澳洲的一切,但是还是请大家尽快做觉得,因为现在机票已经是一票难求了。  “一票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