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的口罩去哪了:每一件物品的生死里,都藏着大自然愤怒的秘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书单

ID:BookSelection

近一个月来,书单君和朋友们打开话匣的第一句永远都是:今天你买到口罩了吗?你的口罩还剩几个?

 

每当我因为采购而出门时,这层薄薄的蓝白色纱布,就成了我的续命神器、定心药丸,保护我不被病毒入侵。

 

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这个小小的护身符吗。它们被怎样制造出来?大量的口罩用完以后,又去了哪里,会污染环境吗?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疑惑,书单君为你推荐一本书:《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这是一本环保主题的书籍,却讲述了那些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物件的一生: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一件物品的诞生

最近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很多工厂在连夜赶工,为什么口罩还是如此紧缺?

 

有人说:不就是几层纱布吗,为什么生产起来这么慢?

 

其实,没那么简单。医用口罩的制造,得从石油说起。

 

医用口罩分为三层,内层是普通无纺布,用来吸收佩戴者呼出的湿气;外层是防水无纺布,用来隔绝配戴者喷出的液体。真正能阻隔细菌病毒的其实是中层:经过处理的聚丙烯无纺布。

 

而聚丙烯就是由石油提炼而成。

 

一个小小的口罩,都有如此复杂的身世。有些原材料,可能从好几个遥远的他国漂洋过海,搭乘轮船、飞机、长途汽车,经过几次加工,成品才放进药店里,被我们买回家。

 

如果这样去追根溯源,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物品,都是一部以整个人类文明为载体的宏大史诗。

 

譬如一个小小的收音机。

 

一件便携式收音机,售价可能只要一百块钱,若是赶上打折,几十块你就能买到它。如此便宜的售价,真的能收回它长途跋涉所需要的成本吗?

 

《东西的故事》里提出了一个理论,叫“成本外部化”。对于我们买到的东西而言,我们只付出了很少的钱,而买单者另有其人。

 

收音机的金属可能在南非的矿山里挖的,石油可能是伊拉克油田钻的,塑料可能是印度制造的,组装可能是墨西哥血汗工厂里15岁的童工完成的。100块可能连上架空间的商铺租金都不够付,更别提那些店员们的薪水、漂洋过海的轮船运费、快递的卡车运费了。

 

那么,到底是谁在为它们买单呢?

 

刚果某些地区30%的小孩必须辍学去挖铁矿,来补贴贫瘠的家庭,而他们挖出的金属将用作廉价的电子产品。他们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就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重污染的环境所导致的肺炎、癌症、呼吸道感染。

 

那些材料原产地里失去树木、新鲜空气、干净水源的人,才是我们手边物品的真正买单者。

 

《东西的故事》的作者说,1990年她去海地的太子港,遇到一些在血汗工厂里为迪士尼做衣服的女工。

 

那是一栋小煤渣砖房的一个小房间,门窗紧闭,女工们没日没夜地工作,为迪士尼赶制自己永远也买不起的衣服。

 

高强度工作一天后,她们能拿到15美元的微薄工资,同时还要面对时不时发生的性骚扰。即使如此,女工们还是兢兢业业地干活,生怕丢了工作,因为除此以外,她们别无选择。

 

而1996年,《米老鼠》到海地上映,迪士尼总裁的薪水和股票加起来,让他每个小时就能净赚10万美元。

 

我们这些消费者,看着浪漫的童话故事,给孩子购买可爱的米老鼠T恤时,根本不会想到那些用血汗制造了它们的穷苦工人。

 

她们制造完商品,就迅速被遗弃,寄生在光鲜亮丽的商业社会的阴影里,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这,就是童话真实的代价。这,就是商品们真正的成本所在。

买买买是为了扔扔扔

有人说,现代社会里,笛卡尔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应该改成“我买故我在”了。

 

如果说,一个人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他的一个面具,那么消费者面具,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每个人的主要身份,老师、员工、白领的身份都要退而居其次。

 

心情不好买买买,心情舒畅买买买,为国家之崛起而购买。虽说是段子,却也能窥探出我们真实的生活样貌。

 

《东西的故事》里说,“9·11”之后,美国人受到极大的惊吓,布什总统本可以采取适当的举措抚慰人心,比如哀悼、祈祷、祝愿。但他只告诉人们:去买东西吧。

 

艾森豪威尔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说:美国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制造更多的消费产品。

 

不是医疗、教育、安全,而是更多的消费。

 

我们又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买买买呢?

 

《东西的故事》提出两个概念:计划过时”和“认知过时”。

 

前者的意思是,为抛弃而设计。有些东西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能尽快变成没用的废物。

 

比如,手机。

 

书单君以前的手机是iphone6,用过两年后,我明显地感觉到电池的耐用度在下降,刚充满的电,出门没一会儿就快完了。

 

那时iphone8正好出来了,苹果的发布会上,我看到库克手里那个闪闪发光的新iphone,再看看自己手里那个屏幕刮花、摔破了角的旧手机,心里油然而生一股冲动。

 

此时不换,更待何时?买买买!

 

换完手机没过多久,我看到旁边同事的iphone6,突然醒悟:我俩的手机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嘛。同样的大小,差不多的款式,甚至连更新了哪些功能我都已经不记得了。

 

这时,我旁边的同事告诉我,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苹果公司会强制更新软件系统,旧款手机更新了系统以后,运行就会变慢,变得卡顿,让人不得不考虑换个新的了。

 

我那时才明白过来,手机就是为了淘汰而生产的产品。明明可以一次性更新更多的功能,非要故意一次升级一点点,逼你不停地喜新厌旧。明明可以研发得更耐用,但绝不能真的这么做。如果太耐用,大家不愿意换了怎么办?还是让它淘汰得更快一点吧。

 

<排队买苹果新发手机>

即使这样,大家的购买力还是跟不上来,怎么办?这时候就轮到“认知过时”登场了。

 

所谓“认知过时”,就是要说服我们把完好无缺、仍可使用的东西扔掉。怎么办呢?就是改变它的外观。

 

如果你两年前买的东西用到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分辨得出,你最近没有去买新的。对于消费时代的我们来说,没有跟上潮流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时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女士的裤腿每年都变换一种流行的趋势。今年是阔腿裤,明年就是窄腿裤。如果你在流行窄腿裤的年份穿着阔腿裤,你就会成为大家心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土气的女人”。

 

两种过时方式叠加在一起,正是实实在在的“消费主义的陷阱”。

扔掉的垃圾,都去了哪里?

 

疫情期间,口罩的消耗量巨大。但那些我们用完的口罩,到底去哪儿了呢?

 

查阅资料后,书单君发现,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废弃口罩的专用垃圾桶,每隔三天,要集中收集处理一次。首先要对垃圾桶和其中的口罩做第一遍消毒。然后用拾物夹,将垃圾桶内的口罩取出,放入垃圾转运车上的医用废物专用垃圾桶,作为医疗垃圾处理。

 

医疗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医疗垃圾需要再做细致的分类。哪些是需要消毒的,哪些是污染性大的。分类以后,统一放进垃圾处理器里,绝不能回收再利用。

 

然而,利益总是腐化人心的第一毒药。

 

2019 年央视的“3·15”晚会,就曝光了医疗垃圾的黑色产业链。

 

黑心的商人们,把医疗垃圾用廉价的价格购买下来,用来回收生产快递袋、儿童玩具、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杯、奶茶杯、果冻杯、食品袋、保鲜膜和黑心棉等等。

 

很多医疗垃圾是没有经过清洗的,里面有大量潜在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物。这些东西在非法的渠道下,变回了我们的日常用品,危险性不言自明。

  

而日常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呢?到现在,人类还只有两种方法:不是直接倒进填埋场,就是把垃圾放进焚烧炉里烧,再倒进填埋场。

 

不管哪种方式,都会污染空气、土壤、水源,甚至会改变气候。

 

那些终日冒着青烟的焚烧炉,不仅无法消融垃圾里的有毒物质,还会产生新的超级毒物——二噁英。它是目前科学已知的最毒的人造物质,有极强的致癌致死率,还会导致胎儿生长不良,男性精子数减少。

 

更可怕的是,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里越积越多。人类成为食物链顶端生物的同时,也成了自然界里含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

 

而人体毒物富集浓度最高的地方,就是人类的母乳。刚出生的婴儿在人生最初期,就已经从母乳里摄取了一生中剂量最高的化学毒素。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我们用完随手丢弃的垃圾。

我们买回的是东西,扔掉时就成了垃圾。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垃圾回收很重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东西的故事》里指出,当你扔掉一桶垃圾,生产这些垃圾的上游处,其实已经制造了70桶垃圾。即使我们把生活垃圾全部回收,还是入法触及到环保的核心。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生产到消费到垃圾的产业链条上。这是一条线性的道路,人类从自然里提取物质,生产,消费,又抛弃回大自然里,等着大自然来帮我们擦屁股。

 

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把这条线型的道路尽可能的变成环形,在每一个环节都重视起环境问题,给大自然减负,让人类自己为自己负责。

 

这个道理在当下尤为重要。有人说,2020年初的火灾、蝗灾、病毒、海啸,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把很多自己酿成的恶果推卸给大自然来解决,大自然总有一天就会推卸回来。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它至少可以证明一个道理:大多数人心里知道,人类是不够爱护地球的,对待大自然,我们是有罪的,只是因为它不会回应我们,不能和我们沟通、吐槽、讨价还价,我们就假装不知道这一切。

 

这难道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书单君知道,“保护环境”这四个字,对每个普通人来说,都太过宏大,太过宽泛,让我们无从下手。

 

分享这本《东西的故事》,也绝不是让大家都做环保主义者。但我们依然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做一定的反思:买买买之前,犹豫一下,我真的需要它吗;扔扔扔之前,也犹豫一下,我真的不需要它了吗?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对地球母亲表达的,最朴素而真实的敬意。

排版|甜懵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