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对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解释

共3268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阅读导航

  • 前言

  • 倒逼改革和金融开放

  • 2000亿美元新增进口

  • 未来的变数和仲裁机制

前言

西方大多数评论家认为,特朗普总统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占据上风。中国不仅承诺未来两年内从美国新增2000亿美元的进口,而且还承诺改革中国外贸和投资的政策框架。有人统计,整个协议中要求中国方面应该做的多达80多项,美国只有四项。

 

中美贸易协议的中英文文本全文在中国网络上可自由阅读, 作为提高透明度的体现,为此中国政府赢得了一些赞赏。

 

然而问题是在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时代,这个协议是否为普通中国人所接受?中国在两年内,能否吸收新增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美国产品,对中国和其它的贸易伙伴的影响会是如何?

 

汇总各方面的咨询,中国方面对协议的基本态度和对以上问题的回应大概可以归结到以下方面:

 

1

倒逼改革和金融开放

 

协议的很大一部分有关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取消强制技术转让的承诺。中国方面的各种声音认为中方的承诺符合中国改革方向。来自美国的压力具有“倒逼”作用,客观上能够推动中国加速这些必要但艰难的改革。

 

但是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中国存在保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董岩表示:允许美国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评级机构进入中国不应被解读为中国资本账户向世界开放。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发表过类似的评论。

 

资本项目账户(capital account)和相对应的经常项目账户(current account)是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的两本账。经常项目主要指贸易收支,既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进出口收支;资本项目反映的是资本输出和输入,既金融资产在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转换和流动。

 

简单的说,中国企业向美国出口所得的美元就属于经常项目,这些美元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的银行进行结算换成人民币,出口企业获得人民币收入和相应的外汇额度指标。这种外汇指标不可转移和交易,其使用和去向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

 

中国企业并购美国公司,购买美国大型房地产项目,购买美国国债就属于资本项目下的交易。这些项目涉及的外汇由中国政府机构审批,严格控制。

 

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14年6月巅峰时的4万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1月的3万亿美元。作为反应中国逐步收紧外汇管制。2017年以来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资本项目),特别是非生产性项目被叫停。

万达、安邦等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相继出售海外资产,把资金调回境内。

 

当前,不仅中国政府上述金融管理政策未见修正的迹象,而且有官员和学者放话要继续实行资本项目控制。由此可以推断允许美国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为这些美方公司经营中国业务提供条件,并不是说这些美方金融机构就可以不受限制的直接开展美元业务。即便在金融开放的澳洲,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的业务仍然以澳元展开。

 

就中国而言,控制外汇流动还有一道防火墙,那就是人民币不能直接兑换外汇。2018年6月,中国公民每天外汇兑换限额从1万美元下调到5000美元。中国企业在经常项目下(贸易)使用外汇要到指定的银行办理,资本项目下使用外汇更是要经过严格审批。

 

但无论如何,美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必然有利于资金的跨境流动。原则上说,只有建设一个公平,前景光明,环境良好,经济发达,教育医疗体系上乘的社会才能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不“跑路”和国际资本的源源进入。所以相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取消强制技术转让,金融开放“倒逼”中国改革和社会治理的意义更大,这种意义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全面展现。

 

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为3.1万亿美元,相比2018年末增加约352亿美元,2019年全年增幅约1.1%。2019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9415亿、增长5.8%,全球第二。

 

2

2000亿美元新增进口

 

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金额只有1552亿,在此基础上,今明两年中国要新增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增长幅度非常大。

在回答这大量进口的可行性时,北京世贸组织研究咨询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程大为认为,中国的需求可以吸收进口的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中产阶级已超过4亿。

但程大为指出,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将根据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自愿购买美国商品,中国政府不会通过行政干预和财政补贴来达到这2000亿美元的进口规模。美方应向中国买家提供充足的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如果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中国公司不能有效地购买美国产品,那么责任就在美国方面。

 

这种提法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特朗普政府对华为,中兴以及海康威视、浙江大华、依图科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封杀,为将来双方的第二阶段博弈留下伏笔。

 

另外,中美贸易协议规定的中国进口美国商品如此大的额度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欧盟对美中协议立场谨慎,表示要仔细检查是否有违WTO原则。欧盟贸易专员菲尔•霍根(Phil Hogan)认为,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提供的经济利益有限,暗示协议主要是特朗普为赢得连任而采取的政治动作。欧盟也担心中国为了满足美国的要求而减少对欧盟的进口。

 

澳大利亚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美国在液化天然气,小麦,棉花,肉制品,乳制品,婴儿奶粉,葡萄酒,海产品等方面都可能对澳洲产品造成威胁。澳洲贸易部长伯明翰呼吁中国尊重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给予澳洲企业和美国企业同等的待遇。

 

中国贸易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如此回应, 他说:“希望美方为扩大对华出口创造条件…我们将基于市场化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扩大自美进口,不会影响从其他国家进口。我们诚挚欢迎各国企业在广阔的中国市场平等竞争、竞相发展。”

 

按照这个原则,美国供应商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其他国家展开竞争,价格,质量和交货期应是竞争的要素。

理论上扩大来自美国的进口能增加中国市场上外国产品的供给,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有益于广大的中国消费者。当然增加进口对国内产业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但目前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增加进口对中国产业带来的压力不会很大。

 

3

未来的变数和仲裁机制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签订表明中美都需要休战,但中美冲突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排除。美国的根本诉求是破除中国政府对经济的战略指导和协同能力,阻止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追赶步伐,争取把中国排挤出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产业链。

 

中国对美国的根本目的心知肚明,中国也需要停战加紧调整。中国当前的战略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利用中国市场的容量巩固自己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努力在高科技领域开发自主技术,降低对美国高科技产品的需求。

 

在美国11月大选前,中美贸易可能保持一个稳定期,中国会购买2000亿美元的一部分,例如大豆,天然气等。美国在协议签订的30天后,将1200亿的中国产品的关税从15%降至7.5%。

 

美国大选后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很可能被打破。美国可能就中国政府的补贴政策,国家主导的赶超计划等等向中国政府施压;中国将反击美国政府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歧视性待遇。中美贸易关系也受到台湾和香港形势的影响。而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中有关解决争议的机制似乎为这种破裂提供了方便。

 

这次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争议调解机制非常特殊。协定规定双方争议不请第三方仲裁。出现争端双方谈判层级由副部级向副总理级过渡。如果三轮谈判无法达成和解,被控方要么接受控方的要求,要么撕毁整个协议。

 

鲍勃·戴维斯(Bob Davis)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评论中认为,这种争议处理模式对美国有利,因为中国“是做出所有让步的一方,中国为了维持协议,不得不向美国的压力低头,除非中国打算退出协议。”

 

但是中国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这个争端调解机制是中方通过艰苦谈判获得。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机制是相对平衡和公平的,“中美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平等的。中方可以主动发起对美的指控。”例如在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禁运的问题上。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更多的是一份双方都需要的临时停战协议,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个协议的效能将不断变化,这里形势的变化主要是美国11月的大选,也可能包括台海局势。